少年要读辛弃疾

2020-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风过无痕8

命运对他极为吝啬,一生所遇皆是一场阴差阳错。——题记

01 自古英雄出少年

公元1161年,一个颀长的身影疾驰于旷野之中,突然他勒住马绳,如火的晚霞映红了半个天空,一个书生打扮的少年却是剑眉虎目、肩宽背阔,腰间还系着一柄长剑,颇有青年将领气势,他就是辛弃疾。

英雄自古多磨难,他出生时中原已被金兵所占,他从小父母双亡,一直由祖父辛赞抚养。

穿过历史重重暮霭,我们看到一位老人常带着他的孙子奔走于本该属于南宋的金国之地,登高望远,指点山河,他就是辛弃疾的祖父辛赞。“靖康之耻”虽已经过去十多年,但南宋的江山依然风雨飘摇,祖父二人常饮泣含悲。

祖父为其取名辛弃疾,同西汉中期霍去病的名字如出一辙,既有对他寄予的厚望,又有对福佑安康的祈盼。他也不负期望,饱读诗书,勤奋习武。而他并非注重诗词之道,他希望有朝一日如岳飞一样征战沙场,收复山河。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成名要趁早!

21岁那年,他加入了抗金农民起义军耿京的队伍,耿京倾慕辛弃疾的才情,对他礼遇有加,之后他代表起义军与南宋政府洽谈合作,不幸的是就在这节骨眼上,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张安国率军投降了金军。

为了报答耿京的知遇之恩,他在没有征得朝廷允许的情况下,带着五十骑兵,在张安国宴请将领酒酣之时,直入张安国所在的金国腹地,还没等他来得及反应,就被辛弃疾一行人五花大绑,奔突千里押至临安正法。此时朝廷上下一片沸腾!而他也一战成名,这一年他22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英姿勃发的少年将军是何等英武?或许太年少有为,引苍天妒忌,自此之后他的北征梦再也没有实现过。

02  东风去了,负了英雄志

23岁的辛弃疾,怀有经天纬地之才,却被安排在江阴屈任一闲差,“算年华落尽刺桐花,寒无力”,那年的月,那年的春,入他之笔,尽成难诉之泪。

宋高宗赵构最不喜欢的就是不听从他命令的人,岳飞当年就曾因不得淮西之军,一怒之下以祭母为由跑到庐山,这给赵构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后来又有了十二道令牌将这位年轻将领召回,两者之间虽没有必然联系,但如果不是他的个性使然,也许不会落得满门抄斩!而南宋的这一举动也导致宋朝抗金“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那十二道令牌扬起的滚滚沙尘还未消散,英雄泪还未拭干,同样的场景却再次上演,眼前的这位少年将领虽轻而易举地取了张安国的头颅,就因此举没有征得皇帝的同意,皇帝虽嘴上赞美,心里却加强了防备。

所以,他从江阴签判到后来官职升迁,但从来没有接近过权利中枢,二十多年时间里,他频繁调动了37次,最长的在任时间也不过两年,他成了南宋王朝不折不扣的灭火队员。

他做过滁州知府,当年的滁州在这位青年地方官的眼中已是废墟,百姓寄身瓦砾场,真是千里无鸡鸣,路边堆白骨。然而就在他到任不到一年时间,就使这个脏乱差的一个烂摊子在旧貌换新颜。

因对滁州治理有方,朝廷又一道召令又将他他召回临安做了一名仓部郎官。

随后又遣他去江西救火,给了他一个江西提点的官,说起来就是个衙门头子,但这个衙门头子还肩负了平定茶商叛乱的重任。这一代茶商猖獗,朝廷也多次派兵镇压,终以失败告终,以致再也无人愿意接手这个烫手山芋。此时他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36岁的辛弃疾,他随即走马上任,一上任就组建了由一千多名亲军组成的敢死队,很快平定茶商叛乱,终将茶商头目赖文政绳之以法。

而这离他渴望北伐,收复故土的梦想还差的很远,所以他悲切地写下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诗句,让人不得不叹英雄总是纸短情长。

39岁那年,终于迎来了离梦想最近的时光,他得到了合法的军权,于湖南建立了一支飞虎军,飞虎军的组建也是阻力重重。本来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可刚开始不久,因奸人迫害,朝廷一道金牌八百里传书要求他解散飞虎军。作为一名军事将领,他深知飞虎军对当今江河日下的国家的重要,他把送来的金牌藏了起来,继续催建飞虎军。直到飞虎军建成他才上书朝廷“金牌找到时,军营已建成”。这支军队成为当时名震湖湘之地的劲旅。

如此功绩,他却不能久留江南,仅仅一年多,朝廷又故技重施,他被派到隆兴府当知府兼江南西路的安抚使。

一心抗金,到头来却是“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一个读书人也许是他的最终定论,但这绝不是他的梦想。

03  英雄悲路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曾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一是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辛弃疾一直在路上,追求而不妄求,却也求之不得。命运给予他暖意恣生的春日也好,馈赠他寒彻蚀骨的严冬也罢,他都全盘接受,

1181年,他41岁,他因在任时励精图治、大力改革威胁到地方权贵们的利益,被罢免了所有的职务,闲居在上饶城郊带湖,以稼轩命名,自号稼轩居士,过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这一隐居就是十年。而人生能有几个十年?

也许残生唐诗下酒,宋词伴茶,一日看尽长安花,是普通人不可多得的美事,但对于辛弃疾来说,这绝不是他的梦想。

不知为何,十年之后,朝廷又想到了他,他又来充当他的灭火队员了,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他对这片千疮百孔的土地爱的深沉!启用三五年之后,又屡遭弹劾,再去官,一闲又是八年…

此间他先后担任福州知州、福建提刑等职务,56岁又自上饶移至铅山期思瓢泉。

63岁他被任命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次年差知镇江府。辛弃疾在镇江忙着备战,却接到了降级令,最后一道诏书,将他连贬两级,并被免奉祠重归铅山。其实他可以不去的呀,可儿女绕漆总归抵不过家国情怀。

却最终他再也没有披上心爱的铠甲,只能寄情于诗酒。

一位失意将领,一代词宗就这样被隐藏在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梦境中,这是怎样一种痛彻心扉的痛!

68岁,就在南归四十多年之后,他终于等来了一纸诏命书。有了指挥南宋对金作战的机会,第一次离他的梦想那么近,那么近。可怜廉颇老矣,他枯瘦的手已经拿不起沉重的剑,他也被官场这种遮遮掩掩、对他隐隐藏藏的利剑伤透了心,他终究没能抵过烈士暮年,最终一病不起,于同年九月十日与世长辞。“杀贼、杀贼、杀贼”是他留给生命的最后咏叹!

04  少年要读辛弃疾

剑还在鞘中,血已流尽,他带着无限遗憾走了,笔下千军终成泡影,幸好还有稼轩词,让我们遥寄相思。

少年要读辛弃疾,只因他一生所求极为简单,不过是想让金戈铁马的梦想走出自己心的领地,从而典当了岁岁年年。

少年要读辛弃疾,只因他激情万丈的血液流遍全身,纵然归去,他的心,始终在南宋那片热土中怦怦跳动。

少年要读辛弃疾,只因他的词千年哗然走过,朦胧也好,清晰也罢,至少陪他颠沛流离的旅程,便是人生之至美的风景。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