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决策就是这样的

2021-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请叫我米先生

昨天和一位保险同行的小伙伴吃饭,期间免不了聊起各家保障产品,因为小伙伴是在保险经纪公司(可以代销很多家产品的),可能是看过太多产品了小伙伴免不了吐槽我司(友邦)的产品。

对于他的吐槽,我采取的态度是说到我觉得对的地方我就赞同,发现有理解偏差的地方我就会给出我自己的理解;小伙伴可能觉得我还挺客观,没那么屁股确立脑袋,就鼓励我去保险经纪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声称是客观,中立的。)

出于他的好意,我委婉的拒绝了。

他不理解,他从价格、功能、公司大小上向我展示了他们可以代销的各产品。

价格怎么便宜、产品可选择性又多

我看他穷追不舍,只好跟他表明,刚入行时的确考虑过他们公司,做事的理念和风格很符合,不过现在公司更符合我的消费观和认知。

他让我进一步展开说一说。

我就想起张辉老师在<感谢张小龙>的文章里面有一段话:

在微信的迭代发展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价值」,即功能的取舍不是源于小版本灰度上线之后的A/B Test,而是源于产品人的深度思考。这种思考有关于自己的思考,也有对用户的洞察。

在这种迭代逻辑中,他们会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人来看,也会把用户当成一个真正的人来看。

「被当成人」来看,这在数字世界中是一种罕见的「款待」,因为在很多互联网产品经理眼中,用户其实不是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没有任何特点的数字ID和与之相关的一组冷冰冰的数据。
很多人抱怨自己在网上购物时「被大数据杀熟」,其实在代码眼中,哪里有什么「杀熟」,你只不过是一个可以不断被优化的数据而已。

我跟朋友说,我就是那种比较看重【被当成人来看】的人,被当人看就是说:我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绪,有价值观,有认同感、有归属需要的人,一个独立的、立体的个体。

一个独立的立体的个体,需要关注产品的功能层面,也需要关注产品的情感层面还需要关注产品的用户体验层面。

我一直觉得,不管我们是在做购买决定还是在做其它决定,本质上都是在用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认知在给它们投票。

在理想情况下,我们只会做符合自己价值观、消费观、世界观的事情。

所以,不管是在选择保险产品的时候,还是在选择保险公司的时候,我一直觉得适合比什么都重要。

适合自己的经济能力、适合自己的调性、适合自己的消费观、适合自己的价值观、适合自己当前的需求。

你说买个枕套都要选无印良品的人,没理由在购买保险时选择一家自己不了解的公司;买电脑都要自己攒的人,没理由投保保险的时候不货比三家。

而对于我自己来说,我能因为看一部电视剧就来北漂,选择工作都以有没有意义来做决定,这么多年的工作又都在用户体验与商业变现之间做平衡的人,购买一件商品的时候核心关注点不太可能只是产品的功能性。

我自己做产品的时候想要把用户当人看,我自己在使用或购买产品的时候也想被商家当人看。

也就是说,我不会因为价格便宜、产品多项就选择某个东西。

我之前负责过多款APP的产品工作,每个产品针对的用户都是不一样,我的工作经验告诉我:

没有一个产品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的,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产品来满足;要不然在竟争如此激励的市场,一个产品应该只有一家才对,但结果是市场越来越细分了。

放在卖保险上就是,不要揪着一个客户不放,他不认可,就放过,放过他也放过自己。也不要觉得自己的产品就是市场上最好的,其它的都是狗屎,满足不同的需求罢了。

我说完之后朋友默默的没有说什么。

我想我或许可能伤害到了他,或许他可能根本不理解还在在心里纳闷,工作不就是赚钱嘛,整这么多虚头巴脑的东西干嘛!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表达了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