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我思辨

2017-11-21  本文已影响49人  关念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每出现一个新闻热点,就会有铺天盖地的评论袭来,周围的亲友同事、朋友圈、网络大小V、报纸、电视、专家们各执一词,往往挣得不可开交,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你有没有考虑过事实的真相是什么?你有没有拨开云雾见本质的能力?

去年很多同仁都在疯狂转发新上任的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的13条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很多直击痛点,“提高教师工资,取消职称评比,推动教师职业保护法立法,完善高考改革制度……”大家群情激奋,似乎美好生活指日可待。我在搜狐、新浪等很多主流网站也看此文,因为我自己也写网络文,认识很多自媒体的朋友,知道他们擅长哗众取宠,张冠李戴,来博取流量;按常识来说,我们的教育部长又不是竞选出来的,不需要向选民承诺什么,再说每一项改革都举步维艰,何况13条呢?这怎么可能是中国的教育部长说出的话?后来证实这不过是新部长履新之际,全国知名教育工作者郑学志向教育部提交的关于切实改善中国教育的十三个建议而已。为什么我们愿意相信它是真的呢?原因很简单,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在寻求事实真相,而是想证明自己的看法,满足自己的期待,即便这个看法与真相背道而驰。

所以不要轻信任何断言,这就需要我们在读书,读信息时有批判性思维,所谓批判性思维也就是三个要点:会质疑、重实证、讲逻辑。

我们现在经常提倡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但是反观我们自己,其实很缺乏这种批判性思维品质,因为我们所受的填鸭式教育也没交给我们这个能力。其实这个批判性思维早在二战以后就提出了:

二战后的德国对于社会、政治的反思非常深刻,也引起了一些开明人士对教育的反思,他们认为学校教育欠缺了批判性思维很容易导致了“平庸的恶”的产生。

“平庸的恶”最早是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一书中提出来的。艾希曼是纳粹德国时期一个执行犹太灭绝的官员,阿伦特去以色列旁听了对艾希曼的公审。艾希曼被人们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但是阿伦特发现坐在被告席上的艾希曼,看起来相当平庸,也不具有深刻的个性,仅仅是一个平凡无趣、近乎乏味的人,他的“个人素质是极为肤浅的”,甚至无法流畅地为自己实施辩护,他之所以签发处死数万犹太人命令的原因在于他根本不动脑子,“他拒绝思考”,他像机器一般顺从、麻木和不负责任,他说“我只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

这种恶是现代性的产物。现代社会的管理制度,将人变成复杂管理机器上的一个个齿轮,人被非人化了。在当时德国这样的极权社会中,希特勒说,“我的士兵不需要脑子,有领袖在替你们思考。”所以人们用权威的判断代替自己的判断,平庸到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无法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本质和意义。

一个平庸无奇的人为什么卷入深渊般的恶而无法自拔,阿伦特说,问题在于纳粹通过使用新的“语言规则”来解说他们的反常行为:“灭绝”、“杀掉”、“消灭”都由“最终解决”、“疏散”、“特殊处理”来表达。

我们也可以联想到20世纪众多大名鼎鼎的词汇,从红卫兵到星宿派都喜欢大声呐喊“千秋万代”、“宁愿大陆不长草,也要收复钓鱼岛”、“抵制肯德基”、“打砸日系车”……

美国学者格拉泽尔认为,“在一个人的经验范围内,有意愿对问题和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如果不运用批判性思维,那么读书也只是假阅读。假阅读的表现有以下几类:

一是读的量太少;二是只读自己喜欢的书,比如小说,内容太单一;三,只重视知识的积累,满足于信息传输和获得,无关辨析和评价,比如读《水浒》,只记住了108位好汉的绰号,背会了小说主题是官逼民反,不过这些好汉里官有几个,民有几个?其实好汉中除了李逵,出身底层农民的几乎没有,多数是军官,国家公务员和庄园主,晁盖是村长,宋江是县办公室主任,戴宗是监狱的典狱长,林冲是军官,李应,史进,穆弘,穆春,孔明,孔亮是庄园主等等;教科书上说在林冲身上最能体现官逼民反这一主题,但是林冲不是“民”;好汉上梁山也并非全是被逼迫,而是各有各的理由,有劫财害命必须落草的,比如晁盖;有被同伙智取,就是骗上去的,比如卢俊义;有私放囚犯不得不去的,如朱仝;有被猪队友挑拨,怒而杀妻,家破人亡只得去的,比如杨雄;还有快快乐乐上去的,比如李逵;四是经典名著阅读,时空不能保证,缺乏任务驱动,漫无目的,耗费时间,无收获。

现在高考作文多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我们也可以设置为任务驱动型读书。我曾经有多次发誓好好读水浒,但是每次不由自主把它当成催眠之物,后来有位做企业的友问我“宋江是怎样把晁盖架空的?我带着这个问题居然一下子读下去几十章。其次也可以读写一体化,我无论是观影,还是读书都会写读后感,发在自己的公号里,所以在读书时会有意识地带着问题去搜集相关信息,我也曾给学生设计过读写一体化的作业:

小设计(一)

1、如果你是林冲,你会不会在火并了王伦之后座头把交椅,把你的想法对最好的朋友如鲁智深说出来。2、你最感慨《水浒》中的哪一位女性,为她写个小传。3、画一张图表,梳理梁山好汉分别是因为什么上梁山的。4、以混江龙李俊的口吻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如何要离开梁山群体,走向海外,留待后世人缘人阅读,并以今天的读者身份作出对他的行为的评价……

朋友家有个男孩,数理化很好但不爱读书,她妈妈问我怎么办,我说你先把他手机收了,等他看完一本名著再还给他。我问这个男孩,四大名著你必须选其中一本来读,他想了想选了一本最简单的《西游记》,然后我给他出了第一个问题:《西游记》中唐僧在危难时最信任的人是谁?为什么?梳理、分析、得出结论。过了一周,小男孩兴奋地跑过说是猪八戒,因为每次唐僧遇难,都会喊“八戒,救我”,他还分析了为什么不信任孙悟空和沙僧。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取经路上遇到的妖怪,都被打死了吗?他们的背后都有哪些后台?列出图表分析;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偏偏唐僧是领导?通过这些任务的驱动,督促自己去思辨,读书不再止步于知道谁打赢了谁,因为这跟知道街头小贩打架谁赢了并无二致。

除了任务驱动型读书,读写一体化考评读书效果之外,对课本和选秀篇目也要思辨性阅读,不囿于成见,不照搬照抄他人教案。

《祝福》中的鲁四老爷一贯的印象就是阴森冰冷,但是我觉得相比较而言他挺好,比如祥林嫂每次都是死了丈夫才出来做工,而卫老婆子也每次都把她介绍进鲁家,这至少说明,当家的鲁四老爷是比较仁慈富有同情心的,尽管他皱了几次眉;当祥林嫂的婆婆说家里人手不够,需要祥林嫂回去时,四叔立刻就同意了,还及时支付了全部的工钱,尽管家里还缺女工;祥林嫂在鲁家工作了三年半,并未有拖欠工钱的情况,说明鲁四老爷有最基本的道德判断;当祥林嫂被婆婆等人抢走时,鲁斯老爷说了句“可恶,然而”,对这种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抢人连招呼也不打的行为,他能说出“可恶”,就说明四老爷有最基本的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而且祥林嫂是在结完了工钱,双方断了雇佣关系之后被婆婆抢走的,有人看到但是没人报告,还是鲁四老爷派人分头去找,连他本人也“踱出门外,一直到河边。”这说明鲁四老爷关心祥林嫂,关心下人,在他看似阴冷的外表下还有些微温。而鲁镇的其他人呢?短工淡然地回答,“还不是穷死的。”柳妈诡秘地说,“你那时怎么竟依了呢?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其他人笑容冷冷的,对她是厌烦和唾弃,她的苦痛被人拒绝鉴赏后也成了渣滓。其实最冰冷无情的,不是鲁四老爷,底层人更冷漠。

《背影》是初中课本里的一篇非常感人文章,即使初中学生读一遍也能感悟到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但是文本的价值不仅仅是写父爱,字里行间流露出父子之间的矛盾隔阂,比如“最近两年,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说父亲忘却我的不好,这是子为父隐,其实父亲也有不好才导致了两人长时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冲突的原因具有时代特点,父亲是从封建社会走过来的传统守旧专制的家长,而朱自清是经受五四精神熏陶的追求自由独立的青年,所以那个时代“满大街都是坏爸爸。”除了大时代背景,复杂的家庭关系也是矛盾冲突的导火索,父亲纳妾,寻外宅,经济上入不敷出,因借高利贷而债台高筑,他私自支取了朱自清的工资补贴家用,又因姨娘的挑唆,与朱自清的母亲不睦,加剧了父子之间的矛盾;但在结尾处达到了和解,父亲写信给朱自清,“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日不远矣。”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聊聊几句反映了父亲内心深处的情感诉求,但是作为一名一贯霸道专制而又高高在上的家长,他不可能低头向孩子认错;又加上中国文化传统的克制内敛,父亲也不会像西方人一样直接热烈,不会说“我想你们了,快回来吧,再不回来,就见不到我了”,而是用示弱的方式来暗示和传递这种温情和愧疚。

在哲学层面上,父亲是传统的,孩子是现代的,父亲是旧的,孩子是新的,文中祖母去世了,父亲也老了,孙子快长大了,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父亲就是用来超越的,孩子的成长总是先弑父,再向父亲致敬,生命的成长总伴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剧性感悟。父子一场终有一别,回忆往事经过时空距离的过滤,留下的至美至纯的情感。

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重读了了与林冲有关的章节。有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富安为帮助高衙内霸占林娘子,派林冲的好友陆谦出面引开林冲,又将林娘子骗到陆谦家深阁内,让其与高衙内共处一室。林冲获知此事,怒火冲天,飞奔至陆谦家,到门口后非常文明地喊:“大嫂,开门。”

按照我们正常人的思维,奸人正欲行凶,作为丈夫应该一脚踹门,把奸人打个稀巴烂,好及时终止犯罪行为。但是林冲没有,他这一彬彬有礼地一叫,那妇人听得是丈夫声音,只顾来开门。高衙内吃了一惊,推开了窗子跳墙跑了。”林冲进去后,没有去撵高衙内,而是把陆谦家砸了。

我对林冲的行为很不解,与同事探讨,同事说,林冲太软弱,太糊涂,方法不当,放走了高衙内。果真如此吗?

其实林冲一点也不糊涂,他知道这样做对他最有利,因为他在门前听到两句话,一句是林娘子的,“清平世界,如何把我良人妻子关在这里?”另外一个是高衙内的:“娘子,可怜见救俺!便是铁石人,也告得回转!林冲就此得知,娘子并未背叛自己,高衙内尚未得手,自己在节义颜面上没有损失,但是若贸然进去,高衙内来不及逃走,那他怎么面对高衙内,是打还是不打呢?打了上司的儿子就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前途;若不打就不合情理,会落下不爷们很怂的口实,惹人嘲笑,没有面子,毕竟面子比里子重要。于是他就站在门口喊了一句“大嫂,开门”。

中国有个歇后语叫“麻秸打狼——两怕”,狼怕,它觉得你拿着一个很大的东西,一个棒子;可是打狼的人自己知道我拿的不是棒子,是麻秸,所以双方都很怕。林冲不敢打衙内,衙内也怕林冲打,所以两人共同地就演了一出双簧,我喊门,你逃走,两个人配合得很默契。所以蒙住了读者的眼睛,大家以为林冲很英雄,衙内吓跑了,没打着。

那为什么要把陆谦家砸了呢?因为他怕高衙内,但不怕陆谦;他有恨,这个自称兄弟的人居然敢陷害他;第三呢?还是为了面子,林冲能够忍受衙内的气,但是不能够忍受众人的眼光,他做出这一番的动作,把这个人陆谦的家里面打得粉碎,实际上是给众人表白,我是一条好汉,我不是一个缩头的乌龟,我是有血性的,这还是在做戏。他算来算去,无非是想让自己在节义上无亏。

所以金圣叹评价林冲,“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