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中庸,中国人做人做事的度量衡

2023-03-05  本文已影响0人  如是秋山

《中庸》这本书难讲,这本书是以实际行动为基础的,探讨的是知行合一的深度问题。

一个人工智能,如果在人类设定的框架下正常运行,那就是中。如果人工智能有了自己的意识,拥有了非理性的东西,做出了超出人类伦理的事情,这就是不中。

这是立场问题,人工智能不能伤害人类,不能把人类取代,这是基本立场,讲《中庸》,也是有基本立场的。

合于自然之道,合于人的天性?还是合于礼乐之道?或者合于法令,合于利益的算计?这是价值观的选择与临事的抉择。这里都有在各个框架里的过与不及之处,中庸隐含在其中。

如果说,从《四书》中的《中庸章句》来讲,这里有朱熹的价值设定,有朱熹的立场,可以说是儒家的经典,儒家的方法论。

如果说,从《礼记》里的一篇观《中庸》的话,又有所不同。礼记,是先秦的社会学合集。可以说,不限于儒家,可以说是百家共创、共享的资料。从这个角度看,中庸是先秦人的为人行事的方法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里没有哪一家的属性,写的是人性的根本,人的天性,这是通于道家的,亦或者说,儒家和道家,本就是一体两面的。

天命—天性—发乎天性(道)—修道—教。

教,就通达儒家的礼乐制度了。礼乐制度的背后,还是源于人的天性。所以中庸也是一本修身之学,修就是自返、内观,觉知到自己的天性,依照天性做事,这就是中国人为人做事的底层逻辑。

《大学》想法比较多,《中庸》做法比较多。《大学》为平天下的理想,而作制度设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路径,具体咋办?还是靠《中庸》,靠具体的人完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具体到人啊,就是说到做到,知行合一。修身不是概念,而是方法,是行动。人在一个人的时候,要慎独,面对自己的内心的时候,要至诚,没有丝毫自欺。

人永远不可能只是面对自己,人要在社会里摸爬滚打,在红尘里历练,要面对芸芸众生,所以人就会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就是人的天性、本性、本心。“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这些情绪,是非理性的,而这非理性的情绪,对自己、对他人、对做事的影响又在一个理性的范围内,不伤己,不伤人,不碍事。因为有这个度,那么,修齐治平才可能一步步往前踏出,走的平稳,走得通常。《大学》给出目标定位,而《中庸》则是导航,它时刻提醒你,“你已偏航,请掉头!”

地图导航的背后是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而中庸之道的背后则是天道、天性。

说到“修身”,《大学》教给我们的方法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而《中庸》教给我们的方法是“五达道,三达德”,从人际关系和做事上反观,反过来印证,这就是从结果说话,这就是完全的行动主义,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五达道,“曰君臣也,曰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就是处理好上中下各种关系,亲亲、尊贤为则。处理得恰到好处,这是修身有成,关系糟糕,所谓的修身就是空话。

三达德,就是智仁勇三达德。智慧,仁爱,刚毅无畏。智慧,想得明白、通透,整全,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仁爱,就是永远不忘怀仁爱,这是底色。刚毅无畏,就是遇到任何的艰难险阻,都不会退缩。以此反观修身之成果。

《中庸》给我们的教诲就是拿事实说话。用现在的语言,那就是看绩效,看你到底做到什么程度,设定的目标有没有达成,有没有保持初心,遇到困境能不能挺过去。《中庸》是很实在的学问,因为实在,看效果,不搞那些空口白话,所以最是难学。读书人,有理想,很容易唱高调,很容易成书呆子,《中庸》是打倒书呆子,揭露伪君子,“君子而时中”,做一个智仁勇的真君子,做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真君子,做一个鲜活的真君子,能成事儿的真君子。绝不能做那种“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愚君子,呆君子。宋以后,这样的君子不要太多。

读《中庸》,搞清楚咱们中国人原滋原味的做人做事的底层逻辑,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方向和探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