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生-优雅又尊严地老去!
人这一生,行之匆匆。前半生,上有老下有小,职场上纵横驰骋,忙得鸡飞狗跳;后半生,结束了忙碌的职业生涯,儿女却已纷纷长大,离巢飞走,大把时间向突然“空巢”的你涌来,你可知道如何“挥霍”?
有的人,积极乐观,八九十岁,依然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或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优雅又尊严地老去;有的人,无所事事, 百无聊赖,孤单寂寞,渴求陪伴,却又孤独终老。
好友娟子向我诉苦:“最近手头工作特别多,父母三天两头就出点毛病,令中年的我真是焦头烂额,心力憔悴……”。
西西父母70多岁,事业编退休职工,收入也算中等偏上,但经常听她埋怨父母把日子过得还不如民工。
父母不爱做饭,饮食简单,顿顿凑合,本到了应少食多餐的年纪,却将一日三餐简化为一日两餐。
儿女给买的新衣服束之高阁,却非要邋遢着破旧补丁的衣服,因为天天窝在家里懒得捯饬。
没有兴趣爱好,也不喜欢交往,各路亲戚朋友老死不相往来。
每天老两口四目相对,就剩吃饭睡觉看电视三件事。
今天复制着昨天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人与世脱节,孤单寂寞,几年间,老人的身体苍老很快,母亲渐渐老年痴呆,每天除了唠叨拉扯儿女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其它也都不记得了,父亲也因糖尿病而视力变差,自力能力越来越差,本该幸福的晚年却凑合成可怜人生。
子女孝敬天经地义,可以给你钱和物,给你陪伴和照顾,但不能给你一颗快乐积极向上的心。你有钱不会花,有衣不打扮,这也麻烦那也懒得做,恐怕连子女都会嫌弃你的倦怠和懒惰。
老家邻居夫妇,70多岁农民,儿女都在城里安了家,老人不习惯城里生活,一直住在乡下,自给自足。
每次回家路过他们家门前那片菜地,我都要驻足欣赏,菠菜韭菜葱葱茏茏,茄子辣椒五颜六色,一年四季都生机勃勃。
邻居家小菜园
有次碰见主人,我问:“大妈,您都这把年纪了,儿女都那么孝顺,为啥还这么辛辛苦苦种地种菜?”她说:“只要我们还能动得了,就自食其力,不靠儿女养活,趁着还干得动,就给孩子添上点,孩子们在城里吃不到天然蔬菜,自已家种的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说完,把一篮子带着露珠、散发着泥土芬芳的鲜蔬递给我。
我既钦佩又感慨,钦佩两位老人七十多岁还自力更生,不但不给儿女添麻烦,还牵挂着儿女的餐桌;感慨老人劳作不辍,但身体硬朗,红光满面,幸福满满。
我想老人家至今也没思量过什么是孤单寂寞吧。
因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充实静美,让我这个城里人都好生艳羡。
以前觉得有钱就能过好日子,其实不然,日子过得好坏,跟钱多少关系不大,最最重要的是你的态度!态度!还是态度!你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生活就反你无限光芒;你消极懈怠,凑合日子,日子会还你一地鸡毛。
摩西奶奶80岁开始了她的绘画人生,成就了她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奶奶说投身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时的专注与成就感,足以让你不过分依赖、渴求儿女的陪伴,保留独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112岁的台湾政党领袖王忠泉先生说:“要活到300岁,希望在有生之年,一直为两岸统一而努力下去,直到完成这个历史任务,这是我活下来的最大的勇气和活下来的心愿”。
经常看到八九十岁院士活跃在实验室、报告厅的身影,他们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身体健康,精神矍铄。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邻居夫妇、摩西奶奶、王老先生和院士不停歇地劳动和付出,却健康长寿呢?
原因是他们积极乐观,有追求,有目标,一旦实现目标,获得社会或他人认可,便带来了巨大身心愉悦,身心愉悦才是健康长寿的最强大“基因”。
正如孔子所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每个人都会变老,我们的后半生又该如何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