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共享经济崛起而共享?
在某市的地下商场负一层里有各式各样的餐饮店在聚集。在每天的中午和晚上的吃饭时间,这些餐饮企业就是最忙的时刻。下午茶有外卖、宵夜轮不到这种shoppingmall的饮食,但这里也是多数企业精英的集中地,这些餐饮企业就被各式各样的以共享为名的产品抢驻了。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睡眠仓……想得到的在共享,想不到的也在共享。
共享的大潮
为了共享经济而建立起来的工具、物品现在越来越多,变化也越来越快。
这些共享的某些物品初衷还是好的,很多创始人我认为是在自身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某种问题,希望能通过共享这种模式快速解决的。
实际上我们也看到很多物品的确是在日常中不常备但又需要的。不过问题的一方是在于这些共享物品或者设备严重缺乏一个有系统化的管理了。
共享雨伞在哪里都是,交了押金很多人都没有归还了。这个共享雨伞其实早在广州的地铁站中,地铁公司很早就做了。但据了解当时是需要交付现金押金,而不是扫一扫码就能取走的。以前用户需要交押金还得找到相应的工作人员,然后开押金单、取伞。这个复杂而繁琐的流程,反而给用户更珍惜这把得来不易的雨伞,用完了还会为那几十块押金而把伞交回地铁站的工作人员。
现在的可好了,一次性交付押金,就能重复使用。很多还是交了直接拿走的,再也没有交还给提供方。有一些提供方还很大方的说,如果不交回来就当做慈善;有些就说一个星期不交回来来的,就当做是已经购买的。
这样的说辞并没有什么不妥。不过细想下来,为未来埋下了不少的可能潜在危险伏笔。
没有不妥这毕竟是卖方的一个自愿行为,而且这样的做法没有违反任何的法律规定和道德准则。
用户愿意拿回来归还,这肯定是一件好事。说明这样的企业是有市场的,这种商业模式值得尝试的。用户不愿意拿回来归还,企业还是能赚的。押金转为购买的款项,而且好像还在帮助企业在宣传,有了用户基数未来的融资就有了筹码了。
这些都应该是适合在当前模式还没有成型的环境下进行的。不成文的规则的遵守需要是一群有相同理念和内外环境相对纯净的前提条件,才能良性的循环发展下去。
纸卷烟的初期流行,抽烟的人员会觉得这是一个既提神又放松。特别是在当时的战场上,士兵们都会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东西。回到了稳定和平的生活环境,这些好东西同样被带上。大家最初都会认可这是一个好东西,都在接受这个习惯,同时大量的烟草公司也在这个时机下得到长足的发展。后来慢慢的,有些人的肺部出现了不舒服的情况,医疗水平也在同步发展的情况下,发现大量吸食卷烟会有增加肺癌的风险。各个国家就开始对这方面有了重视,会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例如在公共场合不能吸烟,倡导有老幼的环境不要制造二手烟等。
可见香烟的流行,到大家重视并约束这种行为,都是在经历一个野蛮——强制性监管——到自觉实行的过程。如果是一开始就指望这个能让大家自觉遵守并实施,还是一个不现实的想法。
这个就好比这些共享的物品,现在共享最流行的就是自行车。如果是一个生活在没有这种服务的地区的个人,看到这些共享自行车,会觉得是很方便很好的服务。但一个生活在一个这种服务泛滥的地区的人,他们的日常感受就会觉得,这并不是一种方便。共享雨伞等也是,没有一个合理的管理机制,就会让一部分自觉性低的使用者,把这些服务当做是理所当然的。能绕过一些约束的措施,绝不会有一点的羞愧感。
共享的趋向
一种新事物的诞生,除了初衷是美好的,也会伴随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出现。Airbnb、Uber、滴滴打车等都同样是共享经济的一份子,也是在各种争议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的。
相同的模式,比Uber、滴滴打车早的企业多的是,刚开始规模比他们牛逼的也不在少数。然而,在一轮又一轮的烧钱大战,接着一轮又一轮的融资过程中,这些企业慢慢的跑出了。刚开始时并没有谁是真的有特别信心这种模式能做成什么规模,有些甚至就是为了拿到一两轮的融资就跑了,没有想过有什么后果或者责任的问题。
滴滴的起步问题不少,困难很多,不过可怕的是创始人程维并没有退缩或者逃避,而是直面应对。我想柳青在高盛那么久,最终决定转身投入到滴滴,也与滴滴是一家有社会责任的公司有关系吧。哪怕在民间听到很多不利的声音,但还是能看看滴滴是在一步一步改进,估值也越来越夸张。
现在在做共享自行车或者共享雨伞的企业,估计也是需要考虑一个问题了。这是一个靠押金或者不在乎丢了多少,投放了就能让上游企业赚钱的模式;还是这是一个需要规则,需要投入时间精力教育才能成型的模式呢?这个博弈需要各个共享经济经营者思考了。
本人的愚见,会觉得共享经济会是未来的经济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个组成的上游应该不单纯只有企业的身影,还有个体的参与,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共享。上游企业或者个人把愿意提供的共享的东西提供,然后通过一个渠道把最适合的使用者对接上。同时这种记录是一个闭合环,相当于区块链不因重复写入而清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