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影评 | 一个明星的诞生?不,是一个明星的死亡。
中影指数:一个人活到八十岁,叫耄耋;一个故事穿越八十年,叫《一个明星的诞生》。这个故事不仅引来了布莱德利·库珀首执导筒,还夺走了乐坛天后Lady Gaga的电影处女秀,在十月的北美院线票房口碑双走高。然而,脱离美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明星”,实际上只是星光璀璨的平庸之作。
一个人活到八十岁,叫耄耋;一个故事穿越八十年,叫《一个明星的诞生》。
这个故事不仅引来了布莱德利·库珀首执导筒,还夺走了乐坛天后Lady Gaga的电影处女秀,在十月的北美院线票房口碑双走高。
然而,脱离美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明星”,实际上只是星光璀璨的平庸之作。
作为华纳珍宝,1937年第一部《一个明星的诞生》横空出世后,又分别于1954年、1976年被重新演绎,如今这一版已经是第四代。
前两部聚焦好莱坞造星史,后两部则转向音乐圈。
变换的主题之下,唯一不变的,是寻找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明星担纲主演,每次上映都能引发无数热议。
比如首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珍妮·盖诺(1937)、彩虹女神朱迪·珈蓝(1954)、全能艺术家芭芭拉·史翠珊(1976),三位毫无意外地被奥斯卡和大众偏爱,这也吹来了“Lady Gaga将凭借《一个明星的诞生》冲奥”的阵阵大风。
事实证明,Lady Gaga的歌的确可以冲奥,至于她的演技,未必。
电影有一条直白近乎单薄的主线:一个渐趋过气的男明星帮助素人女孩实现梦想,两人相爱却又离散,为歌坛留下深深的音乐遗憾。
从天赋异禀却无法对抗他人言论的无名小卒,到大放异彩星途通畅的大明星,四位女主就是凭此角色反差,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美国梦的幻想者。
但是,仔细想想,电影并没有描绘女主角为了成名付出的辛苦努力,而是把男主角和爱情统统作为走向成功的机遇直接砸到女主角面前,这也是四代“明星”在剧情内核上最空虚无力的一点。
甚至可以说,《一个明星的诞生》把一个女人的成功绑在了一个男人身上。
时代更迭八十年,这个错位主题竟然一直没有被改变,不得不说是电影的弊病和遗憾了。
回落到当下第四代“明星”,Lady Gaga的歌曲基本成为全片唯一的亮点,而所谓的“演技封神”,更多地因为她与主角的成名经历太过相似,毕竟二人都有一颗不被看好却想要证明自己的音乐野心。
更不讨好的是,Gaga长久以来定格在荧幕上的强大气场早已深入人心,成名前的演绎不可避免地留存了“我本张扬”的风格,举手投足间都在提醒观众——姐已经成名了,电影不过是一场梦。
按照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分割,《一个明星的诞生》是一场标准的三幕戏:
初见:男人红遍全美,女人默默无闻;
相恋:男人名气日减,女人蓄势待发;
别离:男人一蹶不振,女人红遍全美。
二人之间的地位轮回,就仿佛能量守恒定律一般颠扑不破,在用音乐表达悲喜的同时,顺势呈现了全片的另一个内核:一个明星的诞生,就是另一个明星的死亡。
这个死亡的过程,则来自布莱德利·库珀的演绎。
尽管Jack事业有成却一直郁郁寡欢,嗑药、酗酒、听力下降导致这位艺术家感受着比常人多百倍的寂寞,直到在酒吧听见Ally的演唱,帮他找到了人生新希望——他要成就这个女孩。
如果故事只停留在这场相遇,只定格到便利店门口冰块敷手的小粉红,那爱情戏的部分倒也能够以小见大,但随后一发不可收拾的成名之路,不仅成为Jack人生下坡路的开端,更成为布莱德利·库珀滑落导筒的起点。
Ally越来越忙,成为比丈夫Jack更加炙手可热的明星,而Jack则更加沉迷于酗酒、嗑药等等一切让他能够逃离现实的麻痹方式。
如若把Jack看成一个受不了妻子在事业上节节攀升的丈夫,那他无疑是在嫉妒和落差中选择离开的;但若把他看成一个将心身完全投入给音乐的歌者,那他也许是在找不到音乐伙伴的孤独与无奈中迷失了自己。
他是明星,却也只是老一代的明星。
恰如他在电影中送上的最后一首歌曲:maybe it’s time,也许就是时候离开了。
可惜,在全片MV式的剪辑里,真的很难感受到乐者的失落,最终不得不被曲解为“矫情失意男”。
因为音乐与爱情的双主题重合,很难不让人想到《爱乐之城》,但“爱乐”的离别不存在双重解读的误区,也许导演应该仔细地推敲一下,如何更好地拍出“用音乐取暖”的爱情,才能打开传送高级主题的通道。
一个明星诞生,就会有一个明星死去。
一代明星诞生,就会有一代明星消亡。
与众声喧哗的娱乐圈相比,Ally和Jack的爱情太脆弱了。
至于电影本身,除了Gaga献唱的歌曲和故事情怀,制作手法充分暴露了“新导演”的过度理想化与碎片化,毕竟难以成型的故事实在撑不起任何高级主题,错失了叙事节奏的作品注定会影响它被解读的效率,留下无数遗憾,最终把整部电影变成——
Lady Gaga,一个电影新人的诞生。
以及布莱德利·库珀,一个电影导演的诞生。
仅此而已。
也许,跳出爱情“你死我活”的桎梏,关注娱乐圈代际更替的无奈,才能更好地再现这个经典故事的生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