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京语婚姻育儿

那些年,我们撒过的谎

2018-10-16  本文已影响14人  周京京

最近利用闲暇追了个剧《如懿传》,自己的感受、想法也跟着身材小小的如懿跌宕起伏着,情感的波澜也将我卷入其中,笃定、幸福、受伤、原谅、失望、绝望、释然……

跟着如懿,过完了她的一辈子,内心有些怅然,又有一些释然。反观现实生活,如懿的一辈子何尝又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一辈子呢?

坠入爱河,无法自拔。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和自己的“少年郎”相识相知相许,我们每天都想腻在一起,哪怕是坐在一起,什么话题也没有,心里也是甜蜜蜜,不自觉嘴咧到耳朵根。即使不能在一起,每天电话、短信也是连续不停,从不间断。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形容,一点不为过分。我们彼此起誓:“一生一世,永远爱你,永不抛弃!”那时,我们真的是最好的自己,却不是最真的自己。我们带着各种美好、期待,走进婚姻。

想来这真是一个“谎”。激情消退,回归琐事繁杂的生活,我们才发现原本的幸福却是个“谎言”。各种挫折,各方的压力、各种焦虑一直盘旋在生活上方,恋爱中的人开始消失不见。

回想自己,自己也是带着期待准备进入婚姻的时候,就迎来当头一棒。经济不独立、婚纱照的拍摄、双方家庭的关系、彩礼……最重要的是对方的不笃定,好一记响亮的大耳光,打得我头晕眼花,四肢瘫软。眼前还很清晰的这个人已面目狰狞,让人寒心不已。

进入婚姻生活,我们开始了真正的生活磨砺。身边的那个人又让你着迷了:“亲爱的,我爱你!你太累了,我来拖地!宝贝儿,你坐着,我来弄!”

然而这个人又让你无所适从:“她太懒了!什么都不做!”以及永无休止的争吵······

于是,我们会上演无数次的“打入冷宫”、“忏悔录”这样的戏码。于是,我们开始“伤心”、“失望”、“自我修正”、“伤心”、“失望”、“自我修正”······的循环。

跟着《如懿传》走到最后,再回头看看自己的经历,不可否认,在回忆起那些波澜起伏的时候,心里还是很痛的。索性,这途中我们可以自己选择做更坏的或者更好的自己,感谢所有的经历。

近几年,开始研读家庭教育、亲密关系、心理学,对于人性多了一些理解,就和如懿一样,开始豁然开朗。开始明白所有在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中的挫折,根本的原因是自己。

初识“少年郎”,我们灵敏地捕捉对方的需求、喜好,我们尽全力去扮演对方眼中的完美之人。

随着时间的磨砺,激情的消退,我们开始做自己,不再扮演其他人,对方也是。我们开始不满足,开始生气甚至是恼怒。企图用自己的情绪表露,让对方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价值感、归属感),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我们不断对外索取,有的时候可以成功被满足,有的时候会被严厉回绝。

可以看到,这一切是不是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导演的生活大戏啊!即使我了解到这里,也停不住自己“作”的节奏。总是对别人充满期待,为了这个期待,我选择用情绪控制对方、用语言攻击对方、冷暴力、口诛笔伐(我要反思一下,我现在是不是也抱着这样的想法,哈哈)。然而我发现,所有的套路都被对方掌握的时候,你迟早会破功。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亲爱的,门外没有别人!”

上周,鲁洁老师带我们做了一个亲密关系的体验式活动,简略地分享给大家。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曾经在婚姻中遇到的挑战,比如:生活习惯不一样、育儿观念不一样、对于金钱的认知不一样······然后闭上眼睛,试着让自己放轻松,回忆一下曾经的“少年郎”吸引你的有哪些品质呢?尽可能多地列出来。看看自己列出来的那么多内容,你是不是又开始带着慈悲之心了呢?那么,生活还要继续,我们要做的是共同解决问题,去内观自己,做我们能做的事情。

鲁洁老师活动中问了我们一句话,值得深思。“你们觉得亲密关系中、亲子关系中,只有一个人改变,够吗?”

大多数人回答:“不够!”我的答案也是这样。

然而鲁洁老师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只要一个人改变就够了,不要求别人的时候,别人会看到你的改变,也会改变。

今天听了一本书:《终身学习》,在情绪篇提到一个缓解情绪的方法:冥想。让自己静下来,感受自己的一呼一吸,一吐一纳。作者说了这样一句话,也极为有趣:“我们总是期待我们拥有的是永恒的,比如我们的爱。殊不知,所有的一切有来就有去。坏的是这样,好的也是······”

幸福地接受爱的汹涌,坦然接受爱的趋于平淡,一切都是自然法则。重要的是认真地对待,去面对、对解决问题。人生如此,和爱人和孩子和家人都是如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