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说2020021635)我们真得可以深度学习吗?
这两天听了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李林老师讲的深度学习的课程,对深度学习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谈不上深入理解了深度学习,但触动很大。听完第一节课后,我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我们真得可以深度学习吗?或者说我们真得可以教会学生深度学习吗?
李老师在讲座中提到我们的课堂存在的五在问题:教学枯燥、教育低效、教学机械、教学呆板、教学随意。仔细对照了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无一问题不存在。
先说教学枯燥,讲座中说具体体现为:告诉代替思考。我们现在的教学不是如此吗?为了赶进度,我们的课堂充满了老师的讲课和提问,有时也夹杂着训斥声。原本需要学生通过思考解决的问题,需要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才产生的创意,都出现在我们的PPT和板书上,还有一摞摞的资料,然后,我们要求学生:背……背……因为考试可能会考到原题。我一直非常反感这种教学方法,也曾试图去改变,不去让学生背题,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总结,去求索……可是考试结束,成绩出来却不令人满意。于是,家长不满意,领导不满意,自己也就不满意,于是,再从头走老路,继续领着学生死命地背。
当前应试教育下,我们老师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得高分,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唯一体现老师价值的方式。而当前的很多考试都是原题 为主,所以背还是应付考试得高分的法宝。所以,改变这一现象,我觉得还得从上而下,如果考试题永不考原题,都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题目,不管怎么背也背不着原题,我想用刀架在老师脖子上,老师也不会让学生再去背了。这样,我们的教学将不再枯燥,老师们将会发挥自己的创意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再说教育低效,李老师说具体体现在讲述代替提问。我觉得这一点不太准确,应该是没有价值的提问代替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提问。我们现在的老师上课时经常提问,但问的大多是无意义的,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所以,有时候有的老师一节课满堂问,但实际上还是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这样的提问仅仅是为了巩固背,虽不说毫无意义,但也差不多。
第三点是教学机械,具体体现是操练代替建构。有一句话:考,考, 考,老师的法宝。很形象的再现了这句话,老师们操练学生的最大武器就是考试:课前小检测、听写、背诵、当堂检测、每日一测、日日清、周周清、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学业考……不胜枚举的考试名目一直是学校里的常态,也是学生习以为常的,哪天不考,学生还问:老师,今天不考了?是不是忘记了?关于建构这一概念,我觉得绝大多数老师是不明白是什么东东的。因为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应付数不清的考试,而不是为了让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识体系。在许多老师看来,这没有用,又不能快速提高成绩,考试又不考这些东西。
再一点是教学呆板,李老师说这具体体现在记忆代替理解。其实这一点和第一点差不多,主要就是因为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应付考试。“记住了再理解更容易,背不过还提什么理解。”这种论调我听了很多个版本,有一段时间也非常认同,就折腾着学生拼命着背,可实际情况是,当时学生背过了,但过后又忘记了,更谈不上理解了。
最后一点是教学随意,具体体现在经验代替策略。“我们都是老教师了,还备什么课呀!按照上次讲得讲就行了!”“这个知识都上过好几遍了,不用备课照样上得好!”“某某老师,我拿你备课本抄一抄,应付一下,下午不是要检查常规吗?”……这样的话,每天都会出现在不同学校的每一个办公室里。讲过的,教过的,上过的……这些课就不需要备课了吗?这实际上就是老师们经验主义的一个具体体现,虽然和老师们每天需要做一些和本职工作无关的事务性杂事有关。真正的教学是需要策略的,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知识点,同样的重难点,但因为学习时的时间不同,听课的学生不同,老师的思想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出现两节相同的课的。当我们用经验来上课时,我们已经堕落了!
通过以上六点的分析,我觉得现在的我们很难进入深度学习。但是如果上级教育部门做出一系列改变后,我们的深度学习还是有可能的。只好期待着改变的到来……当然,只期待不行,我们还可以尽自己最大可能的先进行深度学习,毕竟,我们也不是为哪位领导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