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艺术之家摄影

龙咀沟“打龙眼”见闻录

2022-09-14  本文已影响0人  觀風䖏

龙咀沟,位于甘泉县下寺湾镇东南方向,距县城约三十五公里,与210国道路旁的洛家沟隔洛河相望。

龙咀沟的落叶松林

沟口岸边,有一巨石,连当地的老年人都说不上来由。一条小河顺沟流淌,至沟口却波折迂回,仿佛对巨石躬身施礼后,方汇入奔腾的洛河水流。几年以前的岁月,现在的过水桥尚未修成,外人去龙咀沟不易,须从下寺湾村过河后沿几个村绕行至沟口,路从巨石后而入,沟中景物在外不可端见,宛若桃花源中,使龙咀沟充满了寂静与神秘的感觉。

龙眼泉峁夕照

2016年3月10日,正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龙咀沟红火起来,各路人马蜂拥而入,打破了往日的寂静。大家争相了解何为“打龙眼”,想一举破解这一独特民俗的神秘。

龙咀沟春雪

原本打龙眼活动应在昨日举行,只因风雪席卷陕北大地。这日,雪停日出,天朗气清,龙咀沟山川秀美、分外妖娆。

农家秧歌队

上午十一时,随着“锵锵起锵起,锵锵锵起锵起,嘟哇嘟嘟哇”的锣鼓唢呐声,一队秧歌穿戴红花柳绿,前往对面山坡的老爷庙谒庙敬神。老爷庙即为关帝庙,庙小却老,四周古木参天。秧歌队且唱且扭,伞头唱曰“今尔格把你老拜,一年四季好收成;今尔格把你老敬,一年四季保太平… …”,再焚香烧裱,诵念祭词。这一活动,是人们通过祭祀、舞蹈、声乐等取悦神灵,向神灵祈福的行为。我理解,是安神,告慰神灵,使神灵安稳;也是酬神,答谢和回报神灵;也是娱神,在致谢中祈福。娱神古已有之,如晋潘岳 《西征赋》:“隐王母之非命,纵声乐以娱神。”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不论陕北与楚地,娱神皆在情理之中。

航拍祭庙仪式 谒庙鼓乐

中午是甘泉油饸饹(音helao),这是当地独特的面食,面细筋抖耐嚼,麻油豆腐汤浇上,挑上腌萝卜丝辣椒丝葱花,硷畔上一圪蹴,呼啦呼啦几大碗,那真叫个香。村上准备充足,所有人员管饱。

四邻八乡来看戏 看秧歌 唢呐齐奏 唢呐特写一 唢呐特写二

吃饱了看戏,这可是下寺湾有名的闫家沟秧歌,有邀请的就上门表演一番,叫“沿门子”。主家点烟倒茶,热情接待,秧歌也扭得卖力,唱词也响亮,都是求富贵保平安的好词。走了几家后,秧歌回到村主任家的院子,各种花样一样一样地表演。印象深刻的,一个是水船表演,老艄公虽然上了年纪,踏着鼓点龙腾虎步,船桨在手中耍得淋漓酣畅,一走神,仿佛看见战场上大将军挥戈杀敌气势如虹,又如金箍棒在孙大圣手中舞得密不透风。骑小毛驴的媳妇也不错,顾盼神离,春风得意。再是女人们穿上一种花裙子,裙下有圆圈,所以只能踩着碎步走。碎步点点,裙裾漂移,犹若异域香妃,蝴蝶缠身。

秧歌 划水船一 划水船二 划水船三 碎步舞

秧歌表演间,已有村中的老师傅义务支起了剃头摊。民间正月不理发,说是会“死舅”,其实是清兵入关后遗民“思旧”之意。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到了二月二这一天,理发部,现在叫什么造型什么工作室的,定是门庭若市。即使不去,在家中也要剪几根头发代替,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当地人将剃头叫“抹龙壳”或“揭龙盖”,寓意除旧布新,事业抬头,好运气好兆头。被热水胰子烫过头的老汉舒服地躺在椅子上,被剃了头剃了胡须,鼻子内也被刮了个干净。许是在城里不多见这样理发的,几家媒体众多的摄影家们里八层外八层的围着,剃头师傅没见过这阵仗,一激动,老汉的青脑上脖子上多了几道小小的伤痕。剃过的人多了,大家相互摸头盖脑,嬉戏打闹,俗称“盖龙脑”,引发围观者哄笑。村民又整修耧犁镰锄镢锨耙杈等农具,并牵来牛驴骡马,灌一些鸡蛋和草药的混合液,据说能清热败火,寓意时令已近农耕时节,确保六畜兴旺,籽种充足,耕作顺利。

抹龙壳 剃个头有这待遇 部分村民合影一 部分村民合影二 县老年书协主席白耀双与七十年代下乡时的村民合影

日光慢慢进入下午,秧歌队散去,外来的游客多数已踏上归途。他们也许不知,之前的红火场面只是一个铺垫,一个前奏,真正意义上的仪式才开始,只有不畏险途,甘愿付出辛苦,方能一窥这一民俗的真谛。

爬山 能看出龙形吗

老汉宋启旺多年来一直是这一活动的主持者。他看看天色,招呼我们向对面的高山攀爬。这座山名为龙眼泉峁,山势陡峭,狼牙刺黑刺柠条等灌木丛生,上一到坡坡又一道梁,好像山顶无尽头。半山腰上,老宋指点我们往来处看,哪里是龙头,哪里是龙爪。仔细端详,果然,龙头所在的山梁下,那一排排窑洞像极了龙的牙齿,其上有龙的鼻孔,宽阔的额头,龙角向上翘,龙躯雄壮接天外,蜿蜒不知几万里。两只龙爪自龙躯分列两边,颇有按捺不住,即欲腾空而起之势。

登山远眺一 登山远眺二 登山远眺三

山顶,是一方圆峁盖,在此可一览群山小。龙眼泉峁祭风雨开始,老宋像一位真正的法师一般,指挥大伙干活。先是焚香祭拜四方,号令一下,架起的柴塔被桦树皮带着黑烟的火苗点燃。火势熋熋之际,主祭人高诵祭文,大意是敬告龙神,祈福平安,愿全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今年有个好收成。祭文念完后烧了,五个年轻力壮的后生分散于东西南北中位置,他们手中,各持一枚鸡蛋,上书“风雷”二字。每一声炮响,一个方位的鸡蛋被用力地甩出。轮到中心位置,这颗鸡蛋书写“中平”二字,再有五谷扔进了火堆,发出噼啪的声音。老宋说,之后风雷冷雨就不会侵扰村里了。

祭文 祭祀仪式 驱风雷 红火 听老宋讲故事

下山,院子里还有一项仪式,本是凌晨时分举行的,为方便我们了解而演示。一孔磨盘,半截木椽,一把木槌,还有一只被缚住脚的老公鸡。他们说,后半夜,全村的鸡相继打鸣,万不可让此鸡跟着打鸣。鸡伸颈欲鸣,守者要用木槌敲打木椽,鸡受惊而止。几次三番,直至天明。如果成功,今年就有好收成,如鸡跟着叫了,收成则不好。办事人过去是请外村的阴阳,六七十年代那会,事成给个三五元酬金,事办不成不给。这几年都是村里人搞,办成了事,天明后各家自带酒食,相聚庆贺,谓之“打平伙”。待五月十三关帝圣诞,村人还要去关帝庙领牲聚餐。

人老几辈都这个搞法 谁也不知道为什么 活动结束

村民说,这种仪式人老几辈子了,一直这样搞,想法大家都知道,至于其中的逻辑关系就不甚了了了。查资料,有《榆林府志》载:“二月二日,乡人集龙神庙,刲(kui屠宰意)羊以祭,谓之开庙门”。榆林、清涧、子洲一带人聚集在龙王庙祭祀,谓之“开庙门”。晚上举办“龙眼会”。届时,群众敲锣打鼓,鸣放鞭炮,举着上写“东、西、南、北、中”的五方五色旗,浩浩荡荡走上山头(有的地方举着火把,并凑够七姓之人)。点燃火塔塔,把五色旗插向五方,插时旗下得各埋一颗鸡蛋,然后焚香烧纸祭祀。回到聚会处后,召集人准备一块磨扇一个碾夹子,一个纸钉和一只公鸡。当鸡啼第一声即将结束鸣叫时,一人手持纸钉和碾夹子,向磨扇上的纸和红布,猛击一钉。这样在纸上红布上留下深深的钉印,这就叫做“龙眼纸”和“龙眼肚肚”。也有的地方待鸡鸣过后,杀鸡取血,抹在纸上的,称为“龙眼纸”。据传说用“龙眼纸”可医病避邪。

村路 一队的留守老人

按我个人理解,龙咀沟的打龙眼,当与榆林等地的风俗一脉相承,更有专家考证源自北京地区也未可知。只是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因地域、气候、农事、生活习惯的不同而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产生了变化。古人认为龙能携风挟雷治水司雨,故敬奉龙王,敬畏龙神,是农村普遍的风俗。二月二,处于惊蛰与春风节气之间,气候转暖,万物复苏,农村即将进入春耕生产,农民需要从年节的安逸中调整过来,抹龙壳,抖擞精神,拾掇农具,以利再战。所以说,打龙眼,是农村对过年的休止符,是开展春耕生产的动员令。

耕牛 懒驴 农家

我想,“打龙眼”其实是睁开龙眼的意思,类似于农村常说“打眼一看”,不同于古玩行里 “打眼”一词。让龙睁开眼睛干什么?让它看到村里人对他的敬奉,让它实现村里人的祈福,保佑全村老少平安、六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让狂风雷电走向四方,就是来了也会消散于无形。火塔点燃,祛病消灾。守夜镇鸡鸣,比较费思量,鸡可同凤,有龙凤呈祥之意。将龙与凤比照,龙为阳凤为阴,本来龙吟凤鸣岂不更好,偏偏不让鸡叫,似有男尊女卑,树立龙威,防女干政的意思在其中,也许是受明清戏曲中对女性偏见和歧视观念的影响。

小村内有大乾坤 无题

龙咀沟的民俗还当与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诸多地名与龙字相联系。山势似龙,一条沟也似龙,前面提到的沟口的巨石,形象地看岂不是龙珠么!这“龙珠”很受当地人敬重,无人敢动。传言,有富人请石匠欲在其上雕琢石龛,三天才见雏形,而匠人无故两眼发黑,没了视觉,放弃了活计回家许久才恢复。至今在石上仍可看到痕迹。

龙咀沟晚霞

龙咀沟景色秀美,四季各有特色。早年流水潺潺,满沟稻花飘香,农家炊烟袅袅,民风淳朴。至今沟深树旺,整片的落叶松蔚为壮观。当年我在钻采公司修井队时,常到沟中修井作业,原油黑如墨,沾之难以清洗,抽油泵经常沙卡,修理不易。工作间隙,同事们总爱去后沟的鱼坝中偷鱼,惹得主家不待见,至今回想仍感风趣。

崖居 残雪 当年的油井已停产

这次去龙咀沟,访寻到几处有意思的地方。一是关帝庙历史久远,前面的戏楼虽垮塌,房顶兽脊、石刻台柱、寿字基座仍在。庙宇在原址上补建,尚有“喜鹊登枝”的图案,殿廊历代碑刻矗立,细看有乾隆三十七年五月、嘉庆十七年及道光的记事碑,传承有序。字体或铁钩银划或隽永秀美,为书法上乘之作。摘录乾隆年《重修关帝庙并戏楼》碑文曰“自孔圣殁而言忠义节烈之事立纲常人道之极者惟汉寿亭侯关为尚夫力正汉祚而威振华夏至德荡荡民无能者迨浴泉显神而普佑天下灵爽昭昭而体物不道故其庙食天下自通邑名邦以及遐陬偂壤无不金碧而户祝几兴孔氏宫墙比盛龙耳嘴有 关圣庙建于明季嘉靖年相继五月十三圣诞日大会前补荜不知凡几自乾隆年间殿宇倾圯不蔽风雨神像有损而神会倒散已经三十余载矣以啟近居者流连感叹歚劝建修客几秋钭(角丝旁)众处议大发愿力但旧制虽存而木朽瓦坏一无可用因磊石劵瑶以祈神之格恩并修盖戏楼以戒人之罩恩计功浩繁而幸聿观厥成矣其有神灵之默阞者乎因勒诸石以为之于后  刘京梁敬撰 延安营驻防洛河川外委朱英…  …”(注:未敢断句,个别字恐有谬误,见谅)读史使人明智,古碑文就是流传下的历史,诸多记载足以说明许多问题。再寻觅,果然于塑像下的供桌有嘉靖二十三年供养人的题刻,且宝相花纹饰精美,作为考古标准器殊为难得。令人惊奇的是,关帝庙旁另有祖师爷庙,两庙做了邻居,其中必有缘由。问村里老者,说神灵有迁移一说,沟口原有一庙,内有三神,只因村里人在庙后打石头,神灵不得安宁。某日有村人看见三套人人马马飘忽东去,对岸洛家沟也有一人同时见到,互为佐证,从此该庙废弃。祖师爷庙据说也是外来的神,早年有一人背着神位,找到关帝庙的会长,言他们的祖师爷看好这块地方,搬进了这庙。于是村人将神位与关帝同供奉。后来集资在旁边另建所在,让祖师爷与关帝做了邻居。这些事听着迷信,然村人津津乐道,在此记录,非编者认同,权作传说。

关帝庙 石刻 供桌 碑刻 追忆 你知道它的用途吗 古木

沟里古迹较多,寻访期间,会不由地看到一块道光九年的“待封处士玉□原配孺人马氏”的墓碑,也会在草丛中觅到“□兴神道”“ □皇处士待封□清侯刘公□”碑文。比较集中的一处是宋家陵,坐落在关帝庙后不远的一处山坡上。残存着咸丰六年二月的地界碑和一座牌坊。牌坊正刻“永言孝思”,背刻“昊天罔极”,雕刻精美,健硕的鹿、盛开的荷花和繁茂的蔓草纹,展示着民间工艺的精湛水平,听说牌坊上原有两只石刻狮子,前几年被贼人盗走,甚是可惜。老宋说,这是他们宋家的祖陵,出过县官。早年牌坊完整,石刻很多,整个山坡全是碑子,最早到康熙年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多耕地少,宋家人自己平了老先人的陵地,碑刻大都填了沟渠,这些事至今让族人追悔莫及。宋家人还说,族人当自强,万不可应了“一辈县官十辈搬砖”的说法。

路边古碑 神道碑 石刻鹿 宋家陵

龙咀沟有三个小队,从沟里到沟口,依次是薛家、宋家和刘家。村人说刘家曾出过兵部侍郎,一度兴盛,祖陵有刘家陵,因时间紧未及寻访。支书姓刘,他说刘家同治回乱,全村人遇难,独有一人逃出,多年后担挑俩箩筐装回了3个孩子,是他们这辈的老爷爷,整个二队刘家都是他们的后代。听着这些故事,不仅令人长吁短叹,历史多磨难,转瞬几百年,繁衍,生存,发展,感受世态变迁,做人不忘根本。最后祝福他们“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岁岁都是好年头好兆头。

                                                                                             2016年3月12至13日整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