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只是为了那一纸证明,你不必来做支教
我有个朋友叫小C。前几天深夜,她转了条推送给我,然后发了一个微信表情“奸笑”,又问我:约吗?那表情,让我心头有点发毛——你要干嘛?
我抖着手点进去,却发现不过是条关于支教组队的推送,内容和谐友爱,主旨积极向上,真是白吓我一跳。还没等我看完文章的功夫,小C又已经叮叮咚咚地发来了好几条消息:
“支教条件可好了,去的是县城,每人一间房。”
“学校还给补贴一千块钱差旅费,有综合素质加分和志愿者服务证明。”
“一天只上五个小时的课,剩下的时间都自由支配。”
我一时无话可说。朋友,你去支教难道就是为了这些住宿条件、车马费,还有综合素质加分吗?
于是我问她:“你为什么想去支教?”小C答了大一堆:“我想去啊…我觉得支教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早就挺想去支教的…这次条件又这么好…得抓紧机会啊…你到底要不要一起啊…”
我觉得她的话很难接,于是给她讲了个故事。那是一个网上很老的段子,但我觉得用在这里非常合适。
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他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死。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弯腰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他们扔回大海。
有人劝他放弃:“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你猜小孩说什么?“我只是想尽力救更多的鱼,做到我能做到的而已。”——这样吗?不不不,后文是这样的一句话:“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我只是想要社会实践证明。”
回到我一开始问她的那个问题,“你为什么想去支教?”这个问题,我不止问过小C,也问过很多有支教想法的人,却惊讶地发现,很多大学生一面狂热地想要去支教,一面又丝毫没有认识到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去支教。
我听过的理由无非是:因为我喜欢支教,我希望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我想通过支教来锻炼自己,我想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发现了吗,这些看似没毛病的答案都有一个共同点,从“我”出发,从“我”的利益出发,从“我”的兴趣出发。
既然如此,到底我们为了什么去支教?意义何在呢?
“我只是想去支教,不用给我其他的。”
你还是认为支教就是去边远山区住上几个月,拿一个证书就完事了?那你一定没有听过那群可爱的小朋友郎朗的读书声,你一定不知道他们那张小脸上呈现给你的笑容是多么美好。他们用清脆的嗓音叫你老师,用小手一笔一划的在田字格上写你布置的作业。你给他的作业上用红笔写一个“优”,他都开心的一蹦一跳。
还记得那张“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吗?那双曾经震撼了无数人的眼睛,在这里,你随时都可以看到。
你还认为支教就是去拿证书吗?说实话,你要去工作的单位不会因为这张纸就录用你,也不会因为你的实践证明就给你开后门。
也许我的到来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是至少我曾经出现在他的人生中,牵着他走了一段明亮的路。
“若只是为了那一纸证明,你不必来做支教。”
支教能给自己带来什么?除了带来当老师的体验,完成自己给山区支教的梦想,还有可能为自己增添履历表上的事迹,志愿时长的证明,更有支教保研、获取志愿奖学金、修得实践学分的实际利益。
可若是为了那一纸证明所能带来的利益而去功利地利用山区孩子们的纯真,你不必来了。
事实上支教中有可能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支教队员很难保证都是师范类,对于教材教案的理解和运用缺乏专业知识;准备阶段缺少有效的沟通交流,队员的团队意识不强;各团队与支教地没有形成系统对接模式,以至于问题频发;缺乏支教归来后的经验交流总结,导致前期总结的经验、出现的问题都不能够及时有效传达给下一期。
孩子们需要人引导,需要人带领着去发现世界,但不一定非得是你。也许你能给他们带来欢乐,可是你走之后呢?徒增失落。更何况,还有虚情假意的部分。
当教师节到来的时候,他还有可能寄信给你写道:老师,教师节快乐!这个时候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若只是为了那一纸证明,请你放手吧。
“你们来了又走了,然后就再也不见了。”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时候最开心最有成就感,我会毫不迟疑地说“支教那段日子”。
大学的暑假已经过去两个,我都选择了支教,去的是同一个地方——贵州安顺。第一次支教完归校后,我忙着做支教总结以及分享。看着精美的PPT和套话十足的演讲稿,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和一个贵州的朋友聊天时,她无意间说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我小的时候,也有大学生来我们家乡支教。可是那些哥哥姐姐们来了又走了,然后就再也不见了,留给我们的只有空空的希望。”她顿了顿,“支教不是不好,是支教的人需要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
我恍然大悟,心里好像被一种不知名的力量填满了。对于支教,除了有一腔热血,还有更加深刻更加理智的考虑。于是,第二年暑假,我申请了和第一年同一个地方的支教。
我想为那些可爱的笑脸做些什么,哪怕我的力量很小很小。
“我去支教,不仅因为这件事,还因为那些人。”
支教为了什么?很多人问我,我也常常问自己。其实,不是为了什么,而是因为什么。支教,不为结果,但有原因。第一次去支教的学校,有个小女孩眼睛大大的,长得十分水灵,却偏偏不喜欢说话。内向的性格和我小时候蛮像的,出于同类相吸的心理,不管在上课还是生活中我都会多关注她一点。
相处一段时间后,她还是话很少,但是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和其他人一起玩游戏,封闭的心明显已经打开了。到了要离开的那一天,她送给我一个本子,让我回去之后再打开。我看着她充满光芒的眼睛,比起离别的酸涩,心里更多的是欣慰,我看到了她的成长。
回去之后,我翻开本子,里面是女孩儿写的日记。她写道,“你是老师,也是朋友和姐姐”,我的眼泪终于控制不住流了下来。
我也感谢这些孩子们,以及同行的伙伴们,给我带来的成长。
短期的大学生支教与长期支教相比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和交流确实有限。对于极度贫困的山区,与传授知识相比更重要的,是让那些处于闭塞环境下的孩子们有一点点“走出去,看世界”的希望和动力。告诉他们要勇敢地走出去,勇敢地发现自我,追求自我;在他们的天空之外,还有一个不一样天空可以让他们去翱翔,他们和别的孩子没有区别。
所以,请你不要急着赶路,而是在出发之前多想想自己的初衷是什么。当你把“我”字从支教的理由中改写成宾语,你会发现主语变成了一个大写的“人”。
我想去支教,为了助力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
我会去支教,为了大山里的、工厂边的、留守着的同学们。
我要去支教,为了改写或改善哪怕一个孩子的命运。
要对得起孩子们叫我们的一声老师。
出品:志青春新媒体运营中心
责编:咖啡”色…
来源: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