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心理學

2016-06-06  本文已影响91人  Pope怯懦懦地
一課心理學

如果大家要問,人最想獲得什麼超能力的話,拋開什麼停止時間、空手變錢這種不靠譜的,恐怕「讀心術」會排在前列。人嘛,總會投注大半生的精力在解讀別人的想法上。因爲我們是羣居動物啊,爲了生存,必須抱在一起;在一起,就需要預測別人會怎麼做,哪怕是爲了協作。

有一次,一小哥找我幫忙,想釣辦公室一妹子吃飯。我說行,但得請我吃飯。「行!」。然後我抄起電話質問那妹子,

-「怎麼最近總出錯,害我被頭跌壞了?」
-「真跌你了嗎?」
-「不行,妳得請我喫飯!」
-「憑啥!」
-「那我請妳吧(賤笑)」
-「不去」
-「主要是最近失戀了,想找妳開導下」
-「哈哈哈哈,好吧」

掛了電話,小哥問,她怎麼就答應了呢?我說,其實也簡單,人多多少少有種還報的心理。就是說,你收到別人一禮物,總會想着要還點什麼回去。這次你拒絕了我的請求,下次再想拒絕,也會猶豫一下。何況我每次提出的要求都比之前的少一些。拒絕一次就欠我一點,拒絕一次就欠我一點……來上幾次,底線就越來越低,這時候再拋出一個很低的要求,一般人都會如釋重負一般趕緊接受。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磨人」背後的科學依據。很多時候,我們請求失敗,往往都是空有幹勁,沒有後招。

這是一點點心理學知識,也是大多數人對心理學的印象:覺得心理學就是讀心術。後面我們再來看看這種觀念對不對。但,這個例子至少說明:懂點心理學有時候能幫我們掙頓飯喫。


要讓大家給心理學下個定義,大家會怎麼下?肯定有人會說,心理學就是研究心理的學科唄!這回答對了一半。確實,心理學的目的就是想研究心理。可是,「心理」到底是什麼?能被感知嗎?可以測量嗎?存在規律嗎?大家想想,有什麼東西可以反映心理狀態?有時候,我們說「這人瘋了」。其實可能是 Ta 做了一件不合常規的事,或是說了一句不合常情的話。看,我們是通過一個人的行爲去推斷其心理活動的。心理學相信「心理是可知的」,但「心理現象無法直接觀察測量」,需要「通過行爲來觀測」。

那麼心理活動會有規律嗎?我堅信是有的。人,之所以有思想,並不是因爲存在什麼靈魂之類無形的東西,而是因爲我們擁有一顆碩大無比的腦袋,裏面有140億個神經元。這是人類心理活動的物理基礎。就像電腦主板上至少會有一段啓動程序一樣,人肯定也存在很多硬編碼的「程序」。至少這部分硬編碼的「程序」所表現出來的行爲是有規律的。

我們這裏想說的,是「人的心智模型」。「模型」的意思是「對真實的某種簡化」。注意是「某種」,也就是說,可能有很多模型,大家都想解釋心智和行爲的關係。在心理學發展早期,Freud 提出過這麼一種模型。大意是說,人腦裏頭住着三兄弟。老大康歇斯(Conscious)聰明本分,負責打理家裏;老二普瑞·康歇斯(Preconscious)老實但是嗜睡;老三薩博·康歇斯(Subconscious)是個小混蛋,從小就被家裏人關起來。二哥就負責看着他,但老三經常趁他睡着跑出去禍害。我們來看看「頭腦特攻隊」(Inside Out)裏的一段。

意識三兄弟

大家肯定早看出來了,這三兄弟就是「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平常生活中,肯定也都聽過很多他們三兄弟的故事。Freud 這套模型好像包羅萬象,但總感覺欠了點什麼。仔細一想,大都是些馬後炮的解釋,並不能做點實實在在的預測出來。

雖然妳辣麼美,未必說的都對

訂婚前夜,我舅跟我說,婚姻最重要是看一個人是不是「太是非分明」,夠不夠「包容」,最怕就是「錯都錯得那麼有理」。明明你看著這麼低層次的錯誤,可對方就是覺得「雖然你很有道理,但是我不能接受。這是我的原則!」。最後奉勸我「如果你對象是這種人,哪怕訂婚了也退掉」。咦,我覺得很有味道,但是嚼不爛。後來我讀 Stanovich 的「這才是心理學」裏頭講「可證偽性」那章時才驚覺:七舅哪裏是在講婚姻,分明是在講「可證偽性原則」——人至少應該知道「承認錯誤才能少出錯」,不要沒完沒了地找一些說法來掩飾自己先前的錯誤。「當我們的信念與觀察的事實相衝突時,我們最好是調整信念,而不是否認事實 & 堅持錯誤,這樣我們將會少很多麻煩」。

其實,重要的並非對還是錯,而是清楚地知道其「勢力範圍」。任何理論,都有它的作用範圍。界限內,有效;界限外,未必好使。你要告訴我,你的理論包治百病。對不起,我始終存疑「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哦(wò)!」。科學,肯給自己畫地爲牢。科學,並不保票自己一定對,只是說「實證」和「可證僞」保證了它有修正的可能。它讓渡出自己的一部分自由,讓模型處於可證僞的監控之下,以換取自我修正的反饋。科學之外,並不代表沒有正確的東西。只是我始終存疑,你非要說它一定對,那只會加重我的懷疑。

心理學家說,Freud 這套東西算不得科學。就是因爲它「太正確了」,不肯承認自己的一點瑕疵。就好像去祈福,事成,是菩薩的恩惠;沒成,是你心不誠。

蠢萌的懶豬

我們來測測大家的反應。「一支乒乓球拍和一個乒乓球總共買11塊錢。球拍比乒乓球貴10塊錢。請問,乒乓球多少錢?」

球,值多少錢?

我知道很多人心裏報的是1塊錢。因爲我最初也是這麼想的,而且不光是我,心理學家做過試驗,絕大多數人也是這麼想的。聽你這麼一說,就是不對囉?乒乓球要是1塊錢,那球拍就是10塊錢。聽到這,很多人反應過來了:10-1=9≠10。爲什麼大家一開始會想到一個錯誤的答案呢?爲什麼稍一驗算,大家又都知道自己算錯了呢?爲什麼要是沒有提醒,很多人甚至根本沒有察覺自己算錯了呢?

這裏插一句。我們肯定都碰到過這樣的情況:被人指着鼻子說「你怎麼連這麼簡單的小事情都辦不好!還能不能幹好了!」。這其實也不能全怪大家,只能說,說這話的貨一點不懂心理學。我就不這麼說,我會說「這次跟你說了,下次要記住。要再錯,就罰錢」。你看,這不僅顯示我懂點心理學,還顯得我懂點經濟學。

爲什麼大家錯都錯得一模一樣?這不正好說明:我們的腦子就是這麼運轉的嗎?以色列的 Kahneman 受這個試驗啓發,提出了心智的雙系統模型。第一系統有一點點像潛意識,處理速度快,始終在後臺運轉。我本科的時候,到海邊實習。有次,我們路過海灘,一哥們高喊了一句「女!人!」。我們當場石化,隨後作鳥獸散。這就是正宗的「說話不過腦子」。看,老祖宗們早就察覺到了這個系統,早早給我們留下了這句俗語。當有人問你「1+1=?」,你腦子裏立馬蹦出個答案「SB!」。這就是第一系統給出的。第二系統呢,負責審查這個答案。它經得起深究嗎?有證據支持嗎?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並投入精力。這就是人腦思維的運作方式:第一系統首先給出一個答案,然後第二系統介入,審查。第二系統一看這個答案,明顯不對嘛。人家要一數字,你給兩字母。但是「那又如何呢?爽!」,過了。

所以,在前面的例子中,我們才會在第一時間得出「乒乓球買1塊錢」的答案。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第二系統沒有介入審查呢?以及,爲什麼第一系統會給出這麼一個錯誤的答案呢?簡單來說,第二系統沒有介入是因爲「懶」,而第一系統會犯錯則是因爲「笨[1]」。第一系統根本就不知道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冥思苦想,苦苦掙扎,「乒乓球拍」?「乒乓球?」「價格?」「總和?」……寶寶完全搞不懂啊!突然發現,咦,你不是問價格嗎?就是給個數字囉?我把它偷偷換成「11-1=?」。Aha ,這個我會,「10」。打完收工。你可別覺得這是我臆造,第一系統真就是這麼糊弄。而第二系統嘛,眼睛都沒睜,說了句「你辦事,我放心。報大腦吧」。過了會,耳朵來報,好像答案有誤嘞!第二系統一個驚醒,壞了,可答案已經經由嘴巴發佈出去了。

我們來假想一段單相思的思維過程:
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第二系統有點失眠,問第一系統「女神到底喜不喜歡我啊?」。但這個問題太難了,於是第一系統自動把它替換成簡單一點的「上次見女神她有沒有朝我笑啊?」。第一系統翻了下記憶庫。哈哈,有哦!上報第二系統「女神喜歡你」。第二系統大笑「甚得朕心,睏覺」。

正經講點

我們再回到之前的問題:心理學有什麼用?看來,心理學不僅僅能幫我們掙頓飯錢,還能幫我們認識自己。

大致說來,心理學是從這麼四個方向來認識自己的:

研究對象 黑話
一般個體 普通心理學
羣體中的個體 社會心理學
時間線上的個體 發展心理學
異常個體 變態心理學
心理學方向

嗯,最後一個方向就是大家喜聞樂見的「變態心理學」。


之前,我曾經把這篇講稿發一心理學博士給看看,她的結論是「太亂」。好吧,要是聽完這堂課,你還是不知道心理學是什麼,那麼你至少可以鑑別出那些朋友圈瘋傳的雞湯,哪些靠譜,哪些沒譜。吧?


  1. 對了,就這個問題,我專門問了下我媳婦。她說「乒乓球不送的嗎?」。愚蠢的人類,你們沒救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