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你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的命运”

2019-08-16  本文已影响0人  爱啃骨头的猫咪

文/爱啃骨头的猫咪

前几天一条新闻上了热搜,根据牛津经济研究所6月2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未来10年机器人将取代全球2000万工作岗位!

图片来自网络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称,未来全球大概有3.75亿人口将面临重新就业,其中中国占1亿。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被应用,每隔一段时间机器人都会以各种“方式”进入我们的世界,在使我们的生活更智能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取代着某些事物。英国BBC电视台预测,将近一半的普通职业从业者面临着50%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危险。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如果你的工作,别人只要花时间花精力,就迟早能完成,那你充其量是个体力工作者。

而对于体力工作者,中年危机是迟早的事儿,很容易被取代。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科技的进步使我们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日本作家作者细谷功在《高维度思考法: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一书中提出,我们不能仅仅以“靠知识量取胜”和“解决既有问题”作为努力方向,我们应该把努力的方向转换至发现并定义没人意识到的未来领域内的问题,即我们要从“解决问题”向“发现问题”转变。

细谷功说,擅长解决既有问题的人不擅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职场员工的必备技能,但很多企业在此基础上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发现问题型”的方式工作,比如主动发现顾客的潜在需求,创造出业界前所未有的革新性商品或服务等等。现阶段,我们大多人都是被“解决问题型”的价值观所支配,在已知的范围内努力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但实际上,我们需要打破思维之墙,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关注未知领域,以开拓新世界。

本书主要讲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认知的三个领域

2.解决问题思维转变到发现问题思维

3.三种提升视角或思考“维度”的方法

 一、认知的三个领域

作者细谷功在《高维度思考法》一书中提出思考时要将“知”的世界分成“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三个领域:

已知的已知(knownknowns)——知道自己知道的:“问题和答案”都已知的领域;

已知的未知(knownunknowns)——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问题已知而答案未知”的领域;

未知的未知(unknownunknowns)——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问题不知答案也不知”的领域。

年初开始读研究生课程,半个学期3门专业课,已经让我开始有些吃不消。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改变本科阶段“老师在上面讲我在下面听,考试划重点考过75分万事大吉”的听课思维方式。不管是从课堂的小组讨论还是课下的论文作业,我读的专业资料和论文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和浅薄。

爱因斯坦曾说:“越是学习,就越知道自己有多无知;越是意识到自己无知,就越想更深入地学习。”我想就是我现在的状态。

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也在不断地提升,“已知的已知”领域则会随着知识的增长而拓宽。与此同时,正如萧伯纳所言,原本的“已知的未知”这一领域也会扩大,而“未知的未知”这一领域更会以指数级扩大,这些“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还有不知道的事情”,是我们从被动地“解决问题”转变到主动地“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本书要表达的主旨。

所以,在探索未知的世界的过程中,从“对无知的关注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触发器”这一立场出发,我们需要“unlearn”,即将曾经所学的知识重置为空白状态,打破知识桎梏,重新思考。

二、解决问题思维转变到发现问题思维

试着回想一下,当你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你是怎么做的?

大多数人遇到问题,要么不知所措一片茫然,要么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和方法去试着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再去求助。

但是有一小部分人在遇到问题时,他们会非常全面的从点到面,从表象到核心,从里向外多角度进行思考,发现其隐藏的问题本质。

为什么会这样?这并不是因为这类人天赋异禀,而是他们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正如《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所说:你需要升级看待这个世界的思维方式,因为它比具体的知识更能决定人的命运。

作者细谷功在《高维度思考法》中通过对比“蚂蚁思维”与“蝈蝈思维”的差异,讨论了转变思维的三个要点:“从存量到流量”、“从封闭体系到开放体系”、“从固定维度到可变维度”。下面我们一一道来。

1.从存量到流量

作者列举了伊索寓言中“蚂蚁与蝈蝈”的故事,在夏天辛勤劳动“蓄积财富”的蚂蚁到了冬天也不愁,而在夏天“游手好闲”的蝈蝈毫无积蓄,到了冬天就会陷入困境。“储蓄型”的蚂蚁拥有的是存量思维,而“有了就立刻用掉”的蝈蝈则是流量思维。

在安定的时代,蚂蚁的存量型思维是有利的,因为只有先储备好各种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才能将问题解决并取得好的成果。

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技术的革新,知识可能也会“过时”,比如我们一度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认定冥王星是一颗行星,但是这些事实最后都随着时间被推翻。Samuel Arbesman在他的《The Half Life of Facts: Why Everything We Know Has An Expiration Date》一书中所说:事实有半衰期,知识永远都在向前发展。

教授之所以经常在课上和班级群里给我们分享最新的研究报告和专业论文,是因为他希望我们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了解最新的的文献报告,也希望我们能够更新知识,培养鉴别知识的批判思维。

所以,在科技发展变化之迅速的现代来说,蚂蚁因为拥有更多的积蓄“已知”,所以遇到问题只会用“存量思维”去思考,容易受制于自己固有的思维和知识体系,从而被动的解决问题;但是对于蝈蝈来说,“流量思维”更加灵活,在向“新的未知事物”探索的过程中,随时都能变成其眼中最好的选择。

2.从封闭体系到开放体系

所谓“封闭体系”是指总是以“主观”为中心进行思考,而“开放体系”则是指拥有客观看待自身的视角。

“以巢为中心活动的蚂蚁”,只会对那些和自己在同一个巢中拥有相同价值观人或事给予肯定,而对于巢以外的人或事予以否定。

相反,“无巢的蝈蝈”,并不会对自己和周围画线,他们对于变化很敏感,同时会灵活应对出现的各种情况,蝈蝈的意识是指向没有边框的“未知的未知”,所以会有无限的可能性。

3.从固定维度到可变维度

我们可以从下图来理解,蚂蚁的行动被束缚在“只有前后左右”的二维世界里,蝈蝈则能在必要时选择“跳跃”,能够往来于存在“上下”的三维世界和二维世界之间。

简单说,对于蚂蚁来说,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具体化方法。而对于蝈蝈来说,为了达到目的,不会局限于一种手段,而是会选择能够达成该目的手段。

在思考问题时,我们应该像蝈蝈一样跳出平行维度,从上下左右去尝试,通过思考“别的维度”寻找新的出路。

虽然作者细谷功在《高维度思考法》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来对比“蚂蚁思维”和“蝈蝈思维”,但是他并没有全盘否定或者推崇任何一种。发现问题是蝈蝈的职责,而蚂蚁也担负着解决问题整顿框架的重要任务。如果社会和组织都是追逐“理想”的蝈蝈,后果将不可收拾;但如果光有蚂蚁,必然也不会有什么变革和进步,甚至还会随时间而衰退。所以,我们要根据所处的环境、具体的事件去让拥有不同思维的人去互相配合完成行动。

三、3种提升视角或思考“维度”的方法

人们在思考新创意时,经常说“勿有先入之见”“不要囿于常识”,要想“欲穷千里目”,认识到“常识之墙”,第一步必须“更上一层楼”去俯瞰那道墙,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剥离,运用“高维思考法”发现问题。

我们如何升维思考?

1.通过“抽象化、类推”升维

抽象化,其实就是一种看穿事物本质的能力,将某些具有共同点的特征视为“同一范畴”。比如,我们所归纳的数学公式,物理定理等,这些经过科学研究和论证之后总结归纳的“定律”,就是我们经过思考之后高度概括总结适用于一般事物的普遍规律。

类推思维,就是将相距遥远的不同事物联结起来,从而生成新创意。比如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出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等等。

2.通过思考的“轴”升维

所谓思考的“轴”,类似于一个数学坐标系,按照方向性可以将“轴”分成三类,一种是定量的,比如重量、尺寸、价格等;一种定性的,比如左与右,新与旧等;还有一种是通过演绎或者归纳提取的“框架”,比如市场营销世界里的4P理论(Product, Price, Place, Promotion)。

循着这个轴进行思考,从新视角看待事物,找出思维的盲点,从而产生新知见,进而至于创造和想象。

3.通过“Why(上位目的)”升维

解决问题时,我们不能只浮于问题表面,要三番四次的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以这种形式向上位升得越高,越有助于根本地、本质地解决问题。

四、总结

读完细谷功这本《高维度思考法》最大的感想就是,最开始读一遍的时候会觉得晦涩难懂,因为专业名词真的太多,尤其是第一部分的“知”与“无知”部分非常容易把人绕晕。当然大家可以按照作者的建议先从相对容易理解的第三部分开始阅读,再返回重读第一和第二部分。

总结一下,作者细谷功首先大篇幅的介绍了在思考时如何从“知与未知”认识问题,通过对比“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人的不同,了解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的差距,最后给出了种提升思考维度的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经常有意识的进行训练,升级自己的思考维度,转变自己的思考方式,从能解决问题向主动发现问题迈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