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学习笔记二

2020-06-19  本文已影响0人  莲韵奇珍

第一章  逆向设计

一、什么是逆向设计

“逆向”设计对应的传统教学设计,我们可称之为“正向”设计。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教学中我们经常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正向的思考;与之相对的逆向思考也可以这样理解——得法于课外,得益于课内。比如《观潮》课例。我们通过课例对逆向思考做一个简单的解释与了解。

本书中 “逆向设计”认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那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也就是先将“课程标准”转化成“学习目标”,并据此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学习活动.要设计怎样的学生活动才能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甚至表现更好。本书认为最好的设计应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

二、为什么逆向是最好的

在这个小节,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逆向”设计的好处。把课程比作旅游,把老师比作导游,导游知道让“游客”游览哪些“景点”,以及让他们在短时间内体验什么特定的“文化”。老师也因该先考虑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教学活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这节课他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他们的学习又有什么意义以及会做出与课堂目标相关的行为。当学生明白了所学的内容以及意义后,他们对于学习会产生一种发自的内心的向学感,而不是日复一日的厌烦与沮丧。逆向设计既让教师明白了本节课的目标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到达目的地的途径,帮助他们深度学习,提升理解力,也能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我觉得这就是逆向设计的好处吧。

三、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确定预期结果其实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首先依据课程标准准确定位,接着思考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取舍合宜来制定合宜的目标。

确定预期结果需要思考至少三点:

1.学生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

2.学生将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

3.思考基本问题(能够促进探究、理解和学习迁移的问题)。

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思考目标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能检测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将所教知识理解并迁移运用,也就是制定评估的方式,简单的说就是什么能够用来证明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

比如我们在低段整体识字教学时,课前课后所运用的识字晋级攀登卡对于学生而言就是非常好的评估证据。学生通过两次检测来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识字量。

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这个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设计,老师们最为熟悉了。书中用一个通俗的比喻说的很是透彻。我们可以认为逆向设计是有目的的任务分析:给定一个值得完成的任务,我们如何使每位学生都获得最佳装备?或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使用地图去安排一个智慧之旅:给定一个目的地,最快且最有价值的路线是什么?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筛选资料,要解放思想,哪些资源或者策略最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这个版块需要思考:教与学的体验顺序该怎么安排才有助于学生参与、发展和展示预期理解?

四、逆向设计模板

针对逆向设计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一个模块。每个模块作者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讲解,由包含设计问题的单页模板到列举事例的三页模板:营养案例,以及与案例相对应的逆向设计实践案例,作者也许讲解的比较详细,但对于读者尤其是外国的读者而言,还是有一定违和感。目前,我只能对着三个阶段比较了解,对于三个模块里的内容还不熟悉,理解不透彻。这也是和大家探讨的一个点,也是接下来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