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做权威型家长,请善待孩子
今天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日课主题:家有“小磨蹭”怎么办?这对我来说妥妥的刚需吖,不废话,赶紧拿出小本本,做笔记。
小爷是标准的“小磨蹭”,吃饭磨,睡觉磨,起床磨、出门磨、写作业还磨……除了玩,大概没有他不磨蹭的,说多了都是一把把辛酸泪。本以为临近期末这个学期算是安然度过了,谁成想就剩个半个多月,小爷状况频出,每天放学就是各种玩,吃饭都喊不动,因为玩错过晚饭,被罚了一顿晚饭不准吃。昨天又因为玩,到睡觉点作业还差一项没完成,自己又哭又闹,还埋怨我不让他写作业。今天早上起床困难,因为穿衣层层叠叠总也弄不好发脾气,正在睡觉的爸爸被吵醒怒火中烧吼了他两句,一大早眼泪汪汪的还卡着点到校,差点迟到。
爸爸吼娃的理由是:才多大动不动就发脾气。送完娃回家的路上思考了一路,也跟同学们拿出来讨论了一番,有一位同学说:在育儿这个问题上,爸爸不是丧偶就诈尸,还偶尔还魂的那种。这个说法真的戳中很多妈妈。
撇开娃的问题,我思考了一下为什么爸爸会不接纳孩子的情绪。回想一下,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很多情绪是没有被接纳的。你还记得小时候哭闹大人是怎么处理的么?哭闹的时候大人是不是说:别哭了,再哭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走了!生气的时候,大人会说:翻天了不是?小小孩子脾气这么大?就连我们说自己腰疼,大人也会反驳:小孩子哪来的腰?!我们的成长过程一直在被忽略,以至于成年之后的我们根本不懂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还记得那个时候就觉得长大真好,长大就可以不被唠叨,不被管束。
沿着这条线我再往前思考了一下,这种被忽略是代际传递,同时也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家长特权。因为传统文化中尊长的理念,被很多人曲解为家长特权。家长往往会认为:我是大人,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你一个生瓜蛋子,一点都不靠谱,这就是典型的权威型家长,总是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否认孩子的感受。
有一种说法是:我们不曾被温柔以待,所以我们要学会对这世界温柔一点。如果说我们的家长大多是权威性家长,没有在情绪上对我们进行过引导,以至于我们对自己情绪认识不足。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应该引以为戒,看到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所有的情绪只有愤怒一种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