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书院诗经读书

寻求心中那片理想的乐土——品读诗经《魏风·硕鼠》

2018-12-21  本文已影响35人  沉默之金

唐代曹邺有一首著名的《官仓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所谓“兽之大者莫勇于虎,兽之小者莫怯于鼠”,老鼠历来以“小”和“怕人”而著称,它们昼伏夜出,见人就跑。然而诗中的官仓鼠却不一般:它们不仅“大”——“大如斗”;而且“勇”——“见人开仓亦不走”。

“大”,是饱食粮食的结果;“勇”,是无人去整治它们的结果。

在灾荒之年,官仓内积满粮食,老鼠吃得肥大如斗,下层士兵和穷苦百姓却要忍饥挨饿。短短两句,便形象地勾画出鼠“硕大如斗”的特征,谴责了贪婪如大老鼠般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这种以大老鼠来比喻讽刺剥削者的写法,最早出现在《诗经·魏风·硕鼠》中: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shǔ)!

三岁贯女(rŭ),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yuán)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háo)?

这是一首古今公认的控诉剥削者的诗歌,是《伐檀》一诗的姊妹篇。

上一节我们说过,古魏国土地贫瘠,统治者又向人民横征暴敛,各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连年征战,致使老百姓负重如牛、苦不堪言,因而《魏风》中多为反对战争、劳役和反对贪官污吏的诗篇。 

不同的是,《伐檀》中写的是一群觉醒了的奴隶们在伐檀运木造车时,对奴隶主产生的不满情绪;而《硕鼠》则是奴隶们在不堪忍受奴隶主剥削和压迫的情况下,准备远走逃亡。

奴隶社会,逃亡是奴隶反抗的主要形式,从西周到东周、春秋时代,随着奴隶制衰落,大量奴隶逃亡,殷商卜辞中就有"丧众"、"丧其众"的记载;奴隶们由逃亡还发展到聚众斗争,如《左传》所载就有郑国"萑苻之盗"和陈国筑城者的反抗。《魏风·硕鼠》一诗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这首诗共分三章,每章八行,重叠递进,抒情强烈,运用了比体,三章都以"硕鼠硕鼠"开头,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shǔ)!

三岁贯女(rŭ),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yuán)得我所。

三岁:泛指多年。贯:事,侍奉。女:同“汝”,你。顾:顾怜。逝:用作“誓”。去:离开。

大老鼠啊大老鼠, 不要偷吃我的黍。

多年一直侍奉你, 你却从不顾怜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土。

乐土乐土真安逸, 是我理想栖身处。

诗人是多么痛恨那性喜窃食、丑陋狡黠、贪得无厌的大老鼠啊!正如那些剥削者,同样刻薄而寡恩,这里所说的"汝"、"我",是指"你们"、"我们",所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

多年来我们用粮食养活你们,你们却只管自己不顾我们的死活。

我们不能再忍受下去了,发誓要离开你们,到那安乐的地方去,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háo)?

接下来的两章只改动了几个字,随着叙事的递进,诗人的感情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

德:感激。爰:乃。直:同“值”,代价。劳:慰劳。号:感激。

大老鼠啊大老鼠, 不要偷吃我的黍。

多年一直侍奉你,你却从不顾怜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土。

乐土乐土真安逸,是我理想栖身处。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禾苗。

多年一直侍奉你,你却从不犒劳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郊。

乐郊乐郊真安逸,谁会长叹加哭号!

由“无食我黍”到“无食我麦”,再到“无食我苗”,“硕鼠”们由食黍、食麦到食苗,一切劳动果实都被其吞食,这般贪婪残酷、得寸进尺,剥削压榨到了骨子里,不正是那贪得无厌的大老鼠吗!

这时,奴隶们的反抗之情一层比一层递进,一章比一章更为强烈,喊出了他们的心声——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三个"逝"字表现了奴隶们决断的态度和坚定的决心,他们向往自由和幸福,他们幻想着能找到一块理想的国土,从而摆脱奴隶主的压榨和剥削。

这美好的愿望标志着他们新的觉醒,尽管他们所要寻找的那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平等的人间乐土只是一种幻想,只要有阶级存在,剥削和压迫必然存在,但这却代表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他们希望有这样一片净土,人人平等,人人幸福,自给自足,安居乐业,在这幸福的国土上,“谁之永号”,谁还会再过啼饥号寒的生活呢?

五百年后,儒家在《礼记·礼运》篇中提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理想;

一千年后,人们在《桃花源记》里描述“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

两千年后,康有为在《大同书》表达了“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社会理想;

在西方,贫病交加而又居无定所的诗人荷尔德林写出"人啊,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它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

千百年来,追求幸福生活、反抗阶级压迫,一直是一代代人们永恒不灭的梦想,尽管这梦想像乌托邦一般,“在当时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但它启迪了劳动人民的思想,诱导了劳动人民的追求,鼓舞了劳动人民的斗争”,我想这也是人类持久的理想,是一个永远有待实现的梦。

寻求心中那片理想的乐土——品读诗经《魏风·硕鼠》

《诗经》用简单的歌谣记录了先民的心声,从彼时起,每个时代,每个民族,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盛放着一个理想的家园,那里有着身心的安定与满足,有着生活的自由与诗意,有着生命的欢喜和大自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