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池的人和事(4)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83732/2bac3d1cf8f28db4.jpg)
说一说两只著名的蜗牛。
说起蛙泳,成人通常是一千米二到五分钟,我的速度是三分钟,要算比较快的。泳姿呢,达不到严格意义上的标准,但至少不是狗刨了。
也有速度特别慢的。
例如我老伴。
例如林姐。
她俩游的也是蛙泳,但太慢,慢成了“蜗泳”。我游过去了,又游回来了,有人好像还在原地。
说来也怪,看二人的分解动作,收,翻,蹬,夹,显得有模有样,但抬着头就不叫蛙泳,动作就是不协调,很努力地前行,基本上在原地没动。问题在于,就算是狗刨,也应该比蜗牛刨得快呀。
老伴游泳是我教会的,同时教授的还有女儿。我教的是狗刨。先扶着岸边打水,同时练闭气,然后埋了头游。老伴胆小,得守在她旁边才敢游。女儿胆大,大约一个星期就学会了,小鸭子般游来游去,显得轻松自如。老伴则一副贪生怕死的样子,成天扶着岸边巩固打水动作。我以为她会放弃游泳,谁知到底学会了。嫌她慢,说是已经尽了全力,锻炼效果并不比我差,说不定消耗的能量还多些。再就是发现林姐似乎比她还慢一丢丢,便有了安慰。
第一年冬泳,我动员老伴下水。
我:“一起冬泳,怎么样?”
她:“不行,要冷安逸。”
我:“你可以试试,实在不行就算了。”
她:“不试,没有试头。”
我:“你想想看,全县八十多万人,敢参加冬泳的女性就你一个,这是要载入史册的哦。”
她想了半天,竟同意了。
于是泳池里保留了一只“蜗牛”。
天气转冷,下水之前,很需要鼓一番勇气。
老伴不像我直接下水,而是坐在边上适应。一边撩水拍腿,一边“我的妈呀”;一边撩水拍胳膊,一边“我的妈呀”;一边试探着把腿伸进水里,一边“我的妈呀”。最后一声“我的妈呀”声调高了许多,人已经在水里了。就这样,每天下水都要“妈呀”半天,以为她中途肯定会打退堂鼓,谁知道竟一天不落地游过了一个冬天。
林姐瘦弱,是准冬泳,即从九月游到十月,比只游夏天的人多游两个月。慢慢游,绝不刻意去规范动作,而且乐在其中。
两只“蜗牛”的共同特点就是出勤率高,基本上就是全勤。
几年后,她俩都学会换气了,只是都喜欢继续狗刨,而且刨得很快,很轻松。
再看老伴,居然跟那年刚学会游泳的女儿一样,小鸭子似的游来游去。
想起一句老话:不怕慢,就怕站。你站着不动,别人速度再慢都会超过你。
还想起一句格言:成功的心犹如锥子,钻于一点。
慢不怕。一点一点进步,叫做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