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叔叔讲作文(二)
这几篇东西是写给一个小盆友的,当时费了不少功夫,写完就忘了。近来,跟着黄同学学习简书,才知道简书如此之好。希望通过简书,让以前写得些小东西能发挥点作用,抑或能再激发自己提起笔的欲望,也借简书把这些东东暂存起来,要不自己也找不到了。其实,以前写得东西真的有很多不知丢哪里去了[呲牙],这个讲作文系列还是无意中在网上搜到的。总之,谢谢黄同学,谢谢简书,谢谢网络!
薄叔叔讲作文(二)
今天,我们继续讲作文。
在正式开讲之前,我们先一起来读一篇例文。这篇作文是晨阳中学二年级崔家昌同学写的,我也是偶然看到的,觉得不错,拿过来和大家一起欣赏欣赏、分析分析。
例文
春姑娘回来了
春姑娘回来了,她手捧一大把鲜花,脚踏一朵轻飘飘的白云,带给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百花争奇斗艳,大树遮起一片阴凉,为下面的小蚂蚁遮风挡雨。你看,下面的小蚂蚁好像在跟大树道谢呢!
小明和姐姐去公园玩,公园里的两只蝴蝶好像在和姐姐的蝴蝶结玩呢!小明看见花丛中一朵最美丽的花,连忙伸手去摘,生怕被别人看见摘走了。“不要摘花丛中的花!”姐姐连忙说。弟弟说:“为什么?”“攀折花木是不好的行为!”姐姐说。“噢,我知道了!”一声响亮的回答。姐姐说,“对了,这才是我的好弟弟!”说完,他们发自内心的笑了。
这是一篇不足300字的小作文,优点不少,对于一个二年级学生来说,写出这样的作文更是难能可贵。第一,开篇点题,不蔓不枝。题目是啥,开篇就是啥,简明扼要,不绕弯子。二是结构完整,有点有面。在第一段里,作者给春姑娘来了一个大写意,作者的笔触就像是摄像机的镜头,由远及近,把“手捧一大把鲜花,脚踏一朵轻飘飘的白云”的春姑娘拉到眼前。然后,镜头向一边一摆,我们看到了“百花争奇斗艳,大树遮起一片阴凉”。如果有字数要求,我们可以把镜头继续摇,这样我们还可以看到春天里的小草、蓝天、白云、乃至蓝天白云间展翅翱翔的小鸟,我们甚至可以听到远处布谷鸟悠长的叫声。这些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面”上的东西。然后作者记述了发生在春天里一件小事,我们可以把这个叫作“点”,也正是有了这个“点”,使文章丰富了许多。有句话叫“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不会吸引人,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也不会得高分。作者从对春天景色的描述,自然而然地转到对事件的记述上,使文章有了层次感,像一幅中国山水画,有了两个山头,一个高一个矮,一个远一个近,一个是背景一个是主体。三是语言流畅,词汇丰富,修辞运用恰当。一篇好的作文,语句通顺是最基本的要求。就像说话一样,磕磕巴巴肯定会影响表述,关键是语言上出现问题会让阅卷的老师心情大坏,他要是坏了心情,结果可想而知。在行文中最忌讳的是出现病句,阅卷中,出现严重病句,是不能被评为一类卷的,一个病句可能就是一个等次,就是5到10分啊,同学们切记。说到丰富词汇方面,需要大家平时的积累和训练,要在脑子中储备大量的成语和词组,有意识的、大胆的运用。怎么叫懂?怎么叫会?能运用才叫真正懂真正会。这篇小作文只有240多个字,先后使用了生机勃勃、争奇斗艳、遮风挡雨、发自内心等多个成语和词组,文中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运用也非常准确,使得文章增色不少,也充分说明了小作者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
说完了优点,我们再来讲一讲文章的不足之处。初读这篇小作文,似乎感觉不出有什么问题,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这篇作文的题目是《春姑娘回来了》,然而文章的重点,也就是文章的第二段中,春姑娘不见了。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小事情,作者记述的很完整、很流畅,并且很有意义,但是,用我们的题目,也就是中心思想来衡量,确实有些“跑题”了,而“跑题”是作文中的大忌。如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那么写得再“好”也是枉然,也不会得高分。怎样避免这个问题呢?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我们在行文的过程中要经常回头看看题目,想一想我的这段文字对于表现主题或者说说明题目有没有作用。有没有弥补的办法呢?当然有,而且也不复杂,那就是让春姑娘在第二段中再露一面,哪怕是一小面。就是说在第二段中要有一句或两句提到春姑娘。至于怎么提、在哪里提到春姑娘,大家可以试着加一加。这个方法叫“照应”,首尾要照应,前后也要照应,段与段之间也要照应,这样才不至于偏题跑题,逻辑混乱。为了让同学们深刻体会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如果只字不改,我们把题目改成《让鲜花安静的绽放》,或许更贴切一点。大家可以结合着例文,再体会一下。
例文分析我们就讲这么多,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语文学习和作文训练之间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语文的大体过程。先学拼音,再学组词,再学造句,最后学习写作。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是建设一座高塔,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基础,而最高的层次就是写作,也就是写作文,写作文可以说是对一个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考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基础打不牢固,我们位于塔顶的写作就会摇摇欲坠。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人生识字糊涂始》,大体意思是说,很早以前,老师教学生识字的时候,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去分析,去比较(那时候还没有拼音),“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最终是可以弄懂的。鲁迅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个比他所处的时代还要早的语文教和学的方法,里面有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当然不是全部,大家可以体会体会。我们要说的是“作文训练模仿始”。我们很小的时候,是不会说话的,后来怎么会的?就是大人们一遍一遍重复,我们一遍一遍模仿,最后才叽里呱啦、伶牙俐齿了。模仿是我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必经之路,写作文也不例外。我们上语文课,老师苦口婆心的给我们分析课文,本质的目的就是让我去模仿。可是,我们不禁要问,从小学到初中学了那么多的课文,为什么真到了写作文的时候却无从下笔了呢?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学,也有我们老师教的问题。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把语文与作文割裂开了,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有些脱节。不同的老师的有不同的教法,作为学生我们无法控制,但是怎么学,我们是可以掌握的。
怎么学呢?其实也不复杂,概括的讲就是把老师讲解的知识点找出来,然后把它运用在自己的作文里。我们课本一般按照这样的规律编排,就是几篇类似的文章编为一个单元,这几篇文章要么体裁一致,要么内容相近,要么写作上有共同的特点,一个单元结束后,往往要进行一次考试,并且进行一次作文训练。这个作文训练是有针对性的、目的性的,就是要考察你对这个单元“一致”、“相近”、“共同”的内容的掌握情况。知道了这一点,你在写作文的时候就要要求自己,甚至是强制自己把这个“点”用在自己的作文里,当然前提是你要知道这个“点”是什么、怎样用。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在听课的时候就会有目的的听。一节课45分钟,老师大约要讲25分钟左右,这么多话,我们不可能都记住。大家知道了我说的“点”,听课这个事情就好办了,找出“点”,只记“点”。这个方法适用于各个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语文学习。老师、家长常常要求我们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可作为学生的我们常常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其实说的简单些就是一个字“点”,这个“点”就是我们常讲的“知识点”。预习就是自己找知识点,复习的时候就是想一想老师讲了那些知识点。把知识点列出来,问一问自己,我以后见到它能不能认识它,让我写作文我会不会应用它。一篇课文里会有好多个知识点,我们弄明白它一两个或者几个,时间长了,点就会连成线,线多了就会织成面。运用这个方法去学习,你会发现每天都有收获,感觉在获取知识方面心里亮堂。避免那种,一天下来,爸爸妈妈问你今天学了什么呀?你两眼茫然的回答:“学了很多,不知道是啥?”的现象。
刚才,我们讲了如何去学习语文,下面再说说怎样去写作文。回到我们这一讲开始,我之所以选取崔家昌小同学的作文作为例文详细讲解,主要原因是,作为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小同学,他不大可能掌握很多的写作方法,但是他有意无意之间给我们演示了怎样写作文。那就是简单的四句话: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说了什么。小学的教学大纲上是这样写的“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们加上两句“我手写我见,我手写我做”,似乎就更完整了。如此看来,写作文的时候出现无话可写的现象似乎是不应该的。不妨拿出自己近期的一篇习作来,对照着这个标准检验一下。看到的写了吗?做的事情写了吗?想到的写了吗?说过的话写了吗?如果有,很好!如果没有,试着修改丰富。有句俗话叫“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也是能力的培养,就像大夫看病一样,既要看出病因,又要开对药方。自己不妨按照我们刚刚讲的内容,给自己的作文诊断诊断、开开药方。
好了,今天我们就讲这么多。第一讲和第二讲可以看成是我们讲座的总纲,从总体上分析探讨如何写作文,下一步将分专题具体讲解。
(2016年3月17日,未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