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读国学,诵经典国学与传统文化

《论语》正邪说(三)

2017-11-29  本文已影响38人  歪哥Y_bro

我们接着前两节课的内容继续讲。

上两节课我们说了孔子强调和重视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及态度。并在第二章中告诉了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核心内容,即“仁”。儒家认为,做人的根本和行仁之本都是孝悌。

而紧接着孔子继续提到了“仁”。可是这次他是反说的。也就是什么不是仁。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提到了“巧言令色”。我们具体看看到底什么是“巧言”和“令色”。“巧言”即花言巧语,好听的话。“令色”,即装作和颜悦色的样子。

好,我们先看个例子。过完年了,碰见了一个女性朋友,我打算用两套语言。第一套:随意地但很真实的说“你怎么又吃胖了啊?”;

第二套:很虚假的却又认真地说“过了一个年,你又漂亮了。”

请问各位,这个朋友喜欢听哪一套话?不言而喻,只要正常的人,都会很喜欢听第二套。是不?

再举个例子。一对恋人闹别扭,互相生气。男孩子想要女孩子开心。也准备了两套语言。

第一套:都这么大了,还动不动就为一点芝麻烂谷子的事生气,你有意思吗?

第二套:好了,别生气了,好不好?都是我的错。晚上我请你吃饭,看电影,可以吗?

大家也能选择出,第二套语言更能让女友开心。

再举个例子。课堂上某同学睡着了,第一种办法是:老师下去二话不说,两个耳光,然后罚站在教室后面。理由是爱这个学生,想让他好好听课,以便考试得高分。

第二种办法是:老师下去轻声问一问,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还是瞌睡得紧?要不要去水房洗把脸?或者是在瞌睡,批件衣服,小心着凉。

大伙说说哪种方法更能让这个学生选择认真听课呢?我想着同样都是爱,可是第一种会让学生讨厌老师,甚至从此以后厌恶这门课程。而第二种,可能这个学生还会课堂睡觉,但是他会心存感恩,久了,他会知道这才是老师对他真好,慢慢地,他会克制自己。

在我们家庭中,父母之间的吵架,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吵架有时候没有为什么大事,就是一些芝麻烂谷子的事,可是父亲或者母亲因为语气不好,子女对父母的态度不好,都会造成彼此之间的矛盾。即使我们不情愿,我们在家里也要装出和颜悦色来,这样大家都能和和睦睦。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不是不接受别人给我们的爱,只是,我们接受不了他们给我们爱的方式而已。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巧言令色”挺好。可是为什么孔子却说“鲜矣仁”(也就是缺少仁义之心)呢?

我想,这里孔子应该指的是某一类人吧。这类人,故意巧言和令色,他们的目的不纯。他们巧言令色于上,目的是获得作威作福的权利。这种人就是孔子所谓的谄媚小人。古人有“谄媚者必傲下”的说法。这种人遇到上司,点头哈腰,溜须拍马,巧言令色。可是转身对下属,对平民百姓则又作威作福,嚣张至极。这类人才是孔子所贬斥的。

故而,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我们平时说话还是要有一定的艺术性。我们既要“巧言令色”,也绝不要“巧言令色”。相信大伙能够明白我的意思。好,我们看下一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里又是孔子的弟子登场。这里处处彰显着平等观念。师生交替出现,给人一副和谐的课堂交流场景。

这里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他反省的内容是什么呢?是忠,是信,是复习。

反省自己,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的,或者说,是每个渴望成功的人,必备的一项生活习惯。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反省的是:白否?富否?美否?

首先,我们先看看到底什么是“忠”?什么是“信”?

“忠”,就是“不偏不倚为之中”,就是“让心不偏不倚”。《大学》中也有“正心诚意”之说。比如蒋介石取字为“中正”。“信”,就是“人言”为“信”,是诚信。这里对我们而言,先不上升多大的高度,比如说忠诚于祖国,不欺骗他人等等。我们先问问我们自己对自己忠诚吗?我们有没有对自己欺骗?

每天早上起床时,我们决定要认真听几节课,可是第一节早读时,就已经睡着了。比如我们考试决定要自己好好考试,可是却经受不住成绩的诱惑,选择了作弊;比如到现在为止,你还借了谁的钱不曾归还?这些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欺骗。我们对我们自己的忠诚,诚信尚且做不到,我们如何很好的给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忠诚呢?给被人守信用呢?

我们有“一诺千金”的说法;也有“说出的话,泼出的水”之说,还有“一个唾沫腥,就是一个钉”的说法。而在古时人们对项羽手下的五将之一的季布更有这样的说法: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可见,季布这个人守信用的程度是多么受世人推崇。

这个时候,我们有时候也在反省自己:我上课瞌睡是我故意的吗?我好像不是啊,可是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我们真得有时候控制不了自己。这是为什么呢?该怎么办呢?

其实,大伙也不要有烦恼。因为这是很正常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兽性、人性、神性三个部分组成。对大伙,包括我在内,兽性可能要占到60%以上,人性35%左右,神性只有5%(就这都高估了)。

比如课堂上你的睡觉,有时候真得不是故意的,可是控制不了。当你爬在桌子上睡着后,这个时候其实就是兽性在起作用。可是当老师点到你的名时,你会害羞,有了羞耻之心,这时你的人性开始起作用。而这个老师又是对你各种关怀,目的就是希望你能够在以后的课堂上不睡觉,能够刻苦学习。这个时候,就除了羞愧,还有感恩。你就可能会暗暗下决心,以后再也不睡觉了,你要用实际行动回报老师。在以后的课堂上,你可能都瞌睡得要死,但是你为了回报老师对你的爱和信任,你手里捏着一根针,狠心扎了一下自己,让自己清醒,这个时候,就是神性在起作用。我们教育的目的就在这里,就是逐渐让我们得兽性慢慢减少,恢复人性,努力向神性进发。

这种在生活中有很多事例。脾气很好的人,也可能杀人;很善良的人,也可能做出不可思议的坏事。现在我在这里穿着笔直的西服,锃亮的皮鞋,给大伙讲着仁义礼智信,因为这是讲台,这种场合将我的神性激发。可是私底下呢,我也可能很污浊,甚至龌龊,因为那个时候我的兽性会控制我。这也就是我们总是很奇怪坐在主席台上宣扬一下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官,为什么会在宣扬的会场被纪委带走。他们在那个场合,就是神性在发挥作用;而私底下是兽性。这不是虚伪,这只是修炼得不够而已。以后出现这种事,希望各位不要惊讶,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刚从石壳里出来的时候,是猴子,没有羞耻感,没有穿衣服;当他漂洋过海去学艺时,看到人类穿衣服,他猛然间有了人性的羞耻感,自己也穿上衣服了。当他跟随唐僧取经的路上,因为乱杀无辜,不服管教,被菩萨带上紧箍咒,一犯错误,就念紧箍咒,他因为疼痛而约束着自己。在三打白骨精后,他赌气离开师傅后,却时时刻刻惦记着师傅。这时他已经有了人性的感恩和怀念。至到最后,他被封为斗战胜佛时,紧箍咒自己就没有了。这就是孙悟空从兽性到神性的过程,这个过程紧箍咒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也就说明: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规矩和约束是必不可少的。

这就和我们的成长一样,必须得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我们,否则我们无法成功。这些制度,至到我们可以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时候,它们就完全失去作用了。

这也就是我经常所说的教育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着一群不完美的人奔向完美的含义。

在儒家的经典里,还有一个词叫:君子慎独。这个慎独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我们独自一个人的时候,能做到自我约束。比如周末,父母在,你可能好好学习,可是当父母出门不在家的时候,你可能会睡觉到很晚才起,可能会打游戏一整天,甚至还会干一些龌龊的事。这就是慎独的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此刻你们在教室里,这么多人,但你想什么我控制不了,我在这里唾液横飞地讲着仁义礼智信,说不定你满脑子却是“红黄黑蓝紫”。这也没有做到慎独。

慎独是儒家的最高道德要求。很难做到。正因为难做到,我们才要追求。而这种追求就要从减少兽性开始,恢复人性开始,向往神性开始。

其实这种说法,和西方奥地利心理学家佛洛依德所说的“自我”“本我”“超我”是同一个意思。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而减少兽性,恢复人性,向往神性都要从“吾日三省吾身”开始,都要从忠于自己,诚信于自己开始。

最后,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是“忠”,是“信”,以后啊,要经常复习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好,今天的《论语》正邪说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