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若雪-146号消零专题读《金线》,学解难

第四条军规:分而治之(读《金线》014)

2023-08-30  本文已影响0人  术峰

分而治之:把要解决的难题分解成下一层三到九个一级驱动因素/主要根源,然后再把这三到九个一级驱动因素/主要根源,每个分解成下一层三到九个二级驱动因素/主要根源,如此往下。

一般情况,每一层驱动因素最少三个,最多九个。三点用最少的资源给人扎实的感觉,九点是人类能相对容易记忆和消化的最多条了。通常对难题的分解三到五层即可。

一个难题如果分解了九层都不能讲清楚,那就分成几个层次少些的金字塔,逐个建设,用一根金线穿起来。

如果在沟通中不得不放弃金字塔,只能例举所有要素,也要坚持“不重不漏”,用三到九个要素呈现,再多最好也就十个。超过十个就分成两个议题。

平层分解的案例:摩西十诫、冯唐古玉十条、成功十条。

问题界定好之后,接着是分解,不分解问题,无法进行下一步,不分解问题,无法分给团队其他成员分头解决。

分解问题是坚持 早期的金字塔,要对问题进行破坏性的分解,分解时要时刻注意遵守金字塔原则:不重不漏。

理解:分而治之是把界定好的问题分解成三到五层便于解决的问题,每个问题都可以分给团队成员去解决。

分解问题是破坏性的活动,分解过程中要遵守金字塔原则:不重不漏。

一般分解问题三到五层差不多就可以了,如果分到了九层以上,分成几个层次少一些的金字塔,用一条金线串联。

向普通人介绍难题是,一般人喜欢大平层机构,不太喜欢金字塔的烧脑机构,用大平层介绍时也要坚持“不重不漏的原则”。

分解问题的目的是把问题分解后方便解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