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专注力:心流的惊人力量》
克里斯·贝利
37个笔记
上篇 专注模式
>> 第1章 关闭自动模式
>> 自动模式
现在,很可能你已经在专注地阅读这本书,但你是如何读到这本书的呢?
>> 任务的四种类型
>> 任务是否有效能(做这个任务会完成多少工作);任务具有吸引力(做起来很有趣)或没有吸引力(乏味、令人沮丧、困难等)。
>> 第2章 注意力的限度
如果兴趣不加选择,经历就会一团糟。
>> 注意力的限度
注意力是我们所拥有的、用来创造美好生活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最强大的工具,但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这主要有两大原因。
>> 第一,我们能够注意的目标数量是有限的。
>> 注意力受限的第二个原因是,即使有注意目标,我们的短时记忆也只能保存少量的信息。
>> “注意力空间”这个术语,是指我们用于瞬间关注并处理信息的心智容量。
>> 觉察自己在想什么,这是注意力管理的最佳训练方法之一。我们越是能觉察到占用注意力空间的东西,走神后就越容易回到正轨——47%的时间里,我们的大脑都在走神。
>> 尽管注意力空间的内容很有力量,但它们是转瞬即逝的,其存储时间平均只有10秒。
>> 习惯性任务(不用太多思考,只需极少的注意力空间就可完成的)和复杂任务(只有专注和投入才能做好的)
>> 你也可以这样做,比如,每天的通勤,在这个惯常的、长达一个小时的路程中听一本有声读物,这样就可以利用习惯性任务节余的注意力,每周多“读”一本书。
>> 习惯性任务占用的注意力空间非常小,因为它们一旦开始,就几乎不用思考。
>> 我们一旦开始该行为,接下来的行为过程就会自行完成
>> 概括而言,注意力空间可以很好容纳的任务组合一般有三种。
>> 1.几个小的习惯性任务
>> 2.一个需要大部分注意力的任务和一个习惯性任务
>> 3.一个复杂的任务
>> 完成复杂任务期间,剩余的注意力空间你可以用来做下面两件事情:
①你可以利用剩余空间思考完成该任务的最佳方法,这样就可以更聪明地工作,避免进入自动模式。你可以想到注意力空间满载时可能无法想到的方法。比如:你意识到可以去掉某个报告的引言部分,直奔主题。
②剩余的注意力空间,可以让你在工作时更容易觉察到应该将注意力导向何处。这意味着,当你不可避免地走神时,你可以更好地将注意力重新集中于手头的任务。同时,如果任务突然变得更加复杂,你也有多余的注意力空间。
>> 注意力过载
将正确数量和种类的任务纳入注意力空间,这既是一种艺术,也是对效能的投资。若注意力过载,你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 我们要尽量有意图地工作——尤其是工作量超过时间许可的时候。有了意图,我们就会有优先次序,因此,我们的注意力空间就不会过载。
>> 精简注意力空间,我们就可以保留足够的空间有意图地工作和生活。
>> 快速检查时间:这会儿,是什么占用着你的注意力空间?你要对头脑里的所有东西进行盘点。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注意力空间有些满,就要进行精简。你可以将这些任务写下来,留待今后处理,也可以重新专注于手头正在阅读的书籍。
>> 效能,就是完成那些打算做的事情。
>> 忙碌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有效能。如果忙碌没有让我们完成任何重要的事情,那么,不管我们多么忙碌,都没有意义。效能不是每天塞进更多的事情,而是时刻都在做正确的事情。
>> 代价的叠加
>> 一心多用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一心多用是完全可能的,尤其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那些习惯性任务。但是,我们必须区分注意力转移和一心多用。
>> 如果注意力空间同时应付的任务太多,我们就不会觉察并记住最重要的工作细节。
>> 不断地转移注意力的“聚光灯”、关注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不但会妨碍信息记忆,还会逐渐降低我们的效能。研究表明:注意力空间过载越频繁,切换任务所需的时间就越多,过滤无关信息的能力就越差,因而抑制任务切换冲动的效果就会越差。
>> 保持效能最佳的做法之一,就是打开手机的设置程序,检查所有App的通知设置,然后关闭所有完全不必要的通知。
>> 相对于持续性地完成任务,不断地切换任务会使我们完成工作的时间增加50%
>> 注意力的质量
>> 意图是注意力空间的“保镖”——它将有效能的注意目标放进去,把分心物挡在外面。最有利于提升整体生活质量的莫过于“有意图的专注”。
>> 更多地设定意图;改变环境、减少分心;战胜对某些任务的抗拒心理;在分心物让你脱轨前清除它们;清除你大脑中的分心物。
>> 选择注意目标、保持干净的注意力空间,你就可以同时完成几个任务。你可以试试以下几点:
>> ·更多地完成有意图的任务;
·更加专注,因为你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空间;
·记住更多的东西,因为你能够更深入地处理所做的事情;
·体验更少的内疚感和自我怀疑,因为你知道自己做的是意图完成的工作;
·花费更少的时间做那些无足轻重的事情;
·降低分心物的危害,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分心物;
·体验到思维更清晰、压力减小、不知所措感降低;
·感受到更强的工作使命感,因为你选择的是有价值的注意目标(有意图地工作,就不会体验到因为缺乏使命感而产生的“空虚感”);
·建立更深厚的人际关系和友谊。因为你与人相处,花费的不只是时间,还有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