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农民无处说悔

2017-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静晚

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离开北京3年后,我后悔了》,文章并不出色,看客很多,而且诸多评论,见仁见智。有人说这篇文章是因为走心,因为有争议,吸引了读者从而阅读量飙升。我也颇认真的循着作者的思路读到结束,能理解作者的那些想法,但在情感上我不能认同她的某些观点。

阶层的固化并非现如今的产物,自古就有的。每个人都有对自己未来的定位和选择,以及不满现状的拼搏,方向错了后悔是难免的。因为梦想逃离北京,又因为没能给孩子贴上“北京人”的标签而后悔,其实每一个阶段所作的选择是与当时的境遇有关,从梦想第一到孩子第一,这本身就是个转变。

是,中国只有一个北京,高端繁华精英汇聚,充足的资源配备,无尽的发展可能,皇城有着历史遗留的优越感,是人都向往,然而有可能14亿国人齐聚北京吗?有人说只有够努力才有资格留在北京,很多人离开北京,各有各的原因,或是感觉太累,不值,或是认为不合适,当然还有雾霾,还有自认更加高端的国外,说到底,就是各自对生活的态度。如果说北京是一朵花,又怎能少得了周边城市的扶持和忖托;如果北京在高高的塔尖,又怎能忽略塔基的承重和牢固。得天独厚的北京,真的不可以满脸优越感的秒杀中小城市,更不用说农村了。而农民,能说投错了胎吗?有地方说悔吗?

也正因为人才都流向北上广,还有不甘于国内的又流向国外,所以城与乡,大城与小城,这之间的差距注定了无法缩短。物质社会令人们逐渐丧失了一种称之为“根”的情怀,走出去了再也不想走回来,不想回馈生养自己的故园,然而一个人拥有再大的成就,切断看似累赘的根,这人生就永远不会完整,这一点年事越高的人越有体会。

当然了,人往高处走,年轻人有的是旺盛的精力,为梦想去吃苦去拼搏,让人生少一些遗憾,这是无可厚非的。那么爱北京,就得接受挤地铁,高房价和雾霾。人口的高密度只会令这些令人难以接受的状况趋向更加,自然,有人来有人去,和其他城市没有二样。还有人说,在北京呆过再回到家乡感觉格格不入了,真是不想说矫情两个字。苏东坡做过京官,在几十年的流放岁月里,到哪里和哪里的人们打成一片,随遇而安豪情不减,写下了那么多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拿起是追求和选择,放下是姿态和境界,很多人拿起不含糊,但做不到放下。

我是个农民,在服装厂上班,每天十二个小时趴在机器上,忙忙碌碌,平凡的日子里,因为有文字的陪伴而显得温暖,每天机器运转时,也是我思绪活跃时,以前常常有灵感迸发却没时间捕捉的懊恼和无奈,现在本子笔就放在手边,随时用只有自己认得的草字写下关键词,并尽可能的多作记录。大女儿高考成绩596分,如果是北京户口会怎样?女儿从来没有上过什么培训班,但一手素描画得像模像样,虽是理科生一样通过竞选当上了学校新媒体的部长,英语一直是她的弱项,大二上学期已经过了四级,如今还准备过六级。提及这些在别人眼里不足道的事,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说,这何尝不是我们各自生活学习上的努力。很不喜欢听到那句话: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蛊惑了多少父母为孩子绞尽脑汁,可是,大都市与小城市,城与乡,起跑线从来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我也从来不认为985的毕业生一定会逊于211的,甚至不认为本科就一定比专科厉害,不认为多才多艺的就一定活得精彩,更不认为清华教授就一定比农村老汉活得明白,在是非得失面前,他们顾忌的更多。

所以说,梦想也好,北京人的身份也好,都得基于一个健康的体魄和豁达的心态。有了这两样,在哪都可以活得自在。

希望作者按既定方向走,不再后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