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之刘邦有什么样的优点?
都知道“刘邦”是汉的开国之君,在“楚汉之争”中打败“项羽”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但是“楚汉之争”前夕项羽无所不能,战无不胜;刘邦几乎被追着打,几次三番命悬一线,甚至家人被抓住。天下安定后,诸侯也是相继反叛。那么刘邦靠什么取得天下,又靠什么安定天下呢?
一刘邦是个有亲和力的痞子。
首先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就是说刘邦仁厚爱人,喜欢施舍,胸襟宽广,亭中的官吏没有不和他亲近的。有点像《水浒传》里的宋江了———财散人聚!
其次是“好酒及色。常从王媪、常从王媪、武负贳(shì)(贳:赊欠。)酒。”所以你看刘邦又好酒,又好色,喝人家的酒还经常不给钱,赖财。《史记》中记载他喝的酒钱都是别人的好几倍。真是个痞子!
更夸张的一次是,县令家来了贵客,规定进献的礼钱不到一千钱的,坐在堂下。刘邦又彻底耍上了赖皮。就欺骗性地在名贴上写“贺礼一万钱”,实际上没有带一个钱。痞到家的是,自己还真坐到上座,毫不谦让。
就连“萧何”都评价他———向来爱说大话,很少做成事。”
然而,这种无赖式的痞性却让刘邦很有特点,和谁都能亲近,人们都能记住他。而且这种痞性也往往天不怕地不怕,缺点反而成了优点。
反观项羽,虽然能和普通士兵同甘共苦,但是动辄杀“上将军宋义”,一怒而坑杀秦军降将二十万人,让人都怕他,没人敢和他亲近。刘邦的痞性更是一点没有,脸皮薄面子心重,到最后“无颜见江东人父老”。刘邦一路被项羽追着打,老爹妻子都被抓,到处投靠别人,面子都踩到脚底下了,哪里还有半分颜面呢?
二刘邦是个有担当的人。
都听说过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却不知道,同样遇到一条蛇,数百壮士(服役的人)无一人敢上前,都想退回,而刘邦酒醉而起,拔剑斩蛇,开辟道路。虽然这是传说,但也反应了刘邦略非凡,勇于承担责任(这几十壮士自愿跟随刘邦,壮士们不敢上,那就老大我来上)。
再到后来在“沛县”起义,当时有无数有能力的人都不敢担任“义军”首领,就连“萧何”,“曹参”谋略非凡的人都不敢担任,怕惹麻烦,怕万一失败要被砍头,怕哪天不成功族人都要被灭。“”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种族(族,意思为灭族)。其家,尽让刘季”。大事面前,刘邦就不怕被灭族吗?可事情总要有人做。
三刘邦是个仁厚的人,舍得“分钱”、“分名”、“分利”的人。
刘邦和项羽同时代,刘邦凡是体谅他人,体谅百姓,愿意把自己的给到别人,所以行军打仗从不乱杀无辜,神职还封赏投降的人。项羽凡是辄是三字方针,“杀杀杀”。———背叛我,攻打你然后“杀”;抵抗我,“杀”;投降我,愤怒就“杀”。
刘邦想尽快攻下关中,必须经过“宛县”,于是把“宛县”围了三圈,而与“宛县”相连的有十几座城池。当时,秦军都知道,起义军会杀投降的人,于是个个“登城墙而据守”,南阳郡守想要自杀。
如果是项羽,肯定会不分三七二十一,攻下然后杀进降兵,那么其他十几座城池就会拼死抵抗。刘邦却不同。刘邦约请南阳郡守投降,封南阳郡守为“殷侯”,封郡守门客“陈恢”食邑千户。于是一路向西,没有不能攻下的城池。
不久就进入咸阳,沿途所过周县不准掳掠,秦地的父老相亲都知道“沛公”的军队仁厚,夹道杀牛羊欢迎。进入咸阳后,又与父老“约法三章”,“封锁宫禁,财货银钱分文不取”,沛公逐渐得人心。秦地的人唯恐刘邦不能“称王”。
再到后来,更立韩太尉信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
再到韩信在合兵项羽时不再进攻,刘邦就封韩信为“齐王”。项羽很害怕韩信攻下了部下“龙且”的军队,就去劝说韩信归附自己,已经晚了!
正因为刘邦,肯“分钱”、“分名”、“分利”,所以刘邦手下都是比自己强得人。萧何,张良,韩信全都归顺。诸侯纷纷归附,刘邦都予以厚待。项羽却把诸侯的土地并为己有,把原来的“封王”迁移到别的地方。于是诸侯都背叛他。
刘邦取得天下后,诸侯反叛的人,也不是直接一刀杀。先是把“王”贬为“侯”,把“侯”贬到“巴蜀一带”偏远地区。最后实在不行,才灭三族!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的《大风》三言,写尽了千古帝王豪气。刘邦之仁厚爱人,不噬杀,与民休息,最终奠定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
他起于不起眼的小吏,开始跟随的才几十人,再到后来收拢各地军队;任用,“萧何”、“张良”、“韩信”,一路“分钱、名、利”,使得诸侯归附;为人仁厚,不随便杀戮,得到天下人心。一路的狼狈、颜面尽失不知道多少次,差点没命不知道多少回,东奔西跑却始终没懈过气儿。取得天下也丝毫不容易,却能大度分给别人,跟项羽相比是另外一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