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教育读书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2017-09-20  本文已影响83人  熙宝一家的幸福生活

这段时间,大熙君总会跟我念叨不想去幼儿园,总是说幼儿园里有坏朋友。在几次聊天过后,我开始有一点明白他了。大熙君说他很想玩幼儿园的大弯板,可是其他小朋友一直玩。我问他,拿遇到这种情况他一般会怎么做?他回答说:那我就冲着小朋友大声喊。

可想而知,人家给他玩才怪呢。

我猜想,或许大熙不太知道怎么处理被人拒绝的情况,在面临拒绝的时候,他选择了一种最不可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方法。

前几天,带着娃去同事家玩,趁着娃睡午觉的功夫,随手拿起了同事家书架上的一本书——《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我是奔着书名去的,大熙君目前在社交上面遇到了点小麻烦,第一次做妈妈的我,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很想给他提供点切实可行的办法。

那天,约了一个小朋友来家里玩。在大熙和小朋友发生冲突的时候,我用了书里面的一个小方法来疏导,竟然起了作用。

所以,今天,在仔细读过这本书后,很想把它推荐给有着同样困扰的,也是第一次做妈妈的你。

书作者是默娜·B·舒尔和特里萨·弗伊·迪吉若尼莫,名字比较长(我完全记不住)。值得关注的是,前者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后者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参与创作了十几部养育孩子方面的著作。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这本书介绍的是一种叫做“我能解决问题(I Can Problem Solve,简称ICPS)”的方法。

我的孩子今年四岁,其实在刚刚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里也会有一些疑惑,与四岁多的孩子谈“解决方法”,能管用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甚至连啥叫解决,啥叫方法都不知道呢。不止孩子,我们成人在平时的社会交往过程中,也会遇到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也不见得能够很好的解决。

而这本书里面介绍的一些方法是建立在作者和同事们的研究以及孩子们的父母共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的,而这些孩子年龄最大的7岁。所以,如果你家里恰好有个学龄前的孩子,接下来我要介绍的方法,你可得看仔细啦。

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上次,大熙君在家里和小朋友发生冲突,起因很简单,小朋友在翻看他最喜欢的托马斯,大熙也想看,凑过来,还顺手把书拽到了自己这边。那个小朋友也不甘示弱,把书拽了回来。这一来一去,大熙君被激怒了,出手打了那个小朋友。

类似的场景,在小朋友相处中很常见。当然,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方式。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当然不希望孩子以后的社交模式就止步于此。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更加理智的去解决问题。可是,面对这么一个4岁刚冒头的孩子,太多的说教也是无济于事的。

不同的家长面对孩子的不端行为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通常情况下,你采用的方法可能都不管用,其原因就在于:你在替孩子思考。

举个例子:

妈妈:大熙,老师说你跟小朋友抢玩具了。你为什么那么做?

孩子:因为轮到我了。

妈妈:你们应该一起玩啊,或者轮流玩。抢可不好。

孩子:可是那个玩具是我的。

妈妈:你要学会和小朋友分享,如果不能分享,就别把玩具带到幼儿园。你的小朋友都生气了,不想和你做朋友了。

孩子:但是妈妈,他不愿意把我的玩具给我。

妈妈:你不能随便抢东西。如果他这样对你,你愿意么?

孩子:不愿意。

妈妈:明天跟他说对不起。

这样的一段对话,很显然,妈妈完成了所以的思考和对话,压根儿就没给孩子思考的机会。

书中介绍的“ICPS”方法,能够帮助孩子思考自己及其他人的感受、他的行为的后果,以及其他的做法,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重点放在了教孩子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上面。

换做是一个了解了ICPS方法的妈妈,那么她和孩子的对话可能是这样的:

妈妈:老师说你跟小朋友抢玩具了。告诉我是怎么回事?

(妈妈帮助孩子认识问题)

孩子:小朋友拿了我的玩具,不肯还给我。

妈妈:你当时为什么一定要拿回来?

(妈妈想了解更多的信息)

孩子:因为他已经玩了很久了。

妈妈了解到一些情况,如果她只是要求孩子分享,是了解不到这些情况的。她了解到,从儿子的观点来看,他已经分享了自己的玩具。现在问题性质似乎变了,对话继续。

妈妈:你那样抢玩具,你觉得小朋友会有什么感受?

(妈妈帮助孩子考虑其他孩子的感受。)

孩子:会很生气,但是我不在乎,因为玩具是我的。

妈妈:你抢玩具的时候,小朋友做了什么?

(妈妈帮助孩子思考行为的后果。)

孩子:他打了我。

妈妈:那你什么感觉?

(妈妈帮助孩子思考自己的感受。)

孩子:生气。

妈妈:你生气,你朋友也生气,并且他打了你。你能想出一个你们俩都不生气,而你的朋友也不会打你的方法拿回玩具么?

孩子:我可以请他给我。

妈妈:那样的话会发生什么呢?

(妈妈也在指导孩子思考正面的解决办法会产生的结果。)

孩子:他可能会说不。

妈妈:嗯,他可能会说不。你能想到其他的办法拿回玩具么?

(继续把重点放在孩子的问题上,妈妈鼓励他想出更多的解决办法。)

孩子:我可以让他玩我的玩具汽车。

妈妈:好主意,你想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

这一次,妈妈并没有告诉孩子要分享,也没有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他不应该抢玩具。事实上,当妈妈问孩子为什么一定要拿回玩具的时候,妈妈关注的重点已经从孩子抢玩具转成了孩子如何才能拿回他的玩具。

后面妈妈的这种做法,仔细分析的话,我们可以总结出来一个完整的“我能解决问题”对话包括四部分,能够帮助到孩子,这四部分是:

1、明确问题所在。

2、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感受。

3、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4、预估解决办法的后果。

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很难在每一次孩子遇到冲突的时候,都能够完整地使用这种方法,即便我们已经能够熟练背出这四个步骤,但是请牢牢记得每个孩子的反应是不同的,你很可能进行到第二步,孩子就跑开了。没关系,我们在平常生活中,可以加入一些游戏的元素,让孩子们对“我能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逐步领会贯通。

明确问题是什么

字词游戏——ICPS法的六对字词:是/不(没),和/或者(还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后,现在/以后(稍后),相同/不同。

这些词我们可以在和孩子做游戏的过程中使用,因为当孩子学会把一些特殊的词和玩耍联系起来后,在解决与其他孩子的争端时,他们使用这些字词的可能行会更大。

这些词具体怎么个玩法呢?

举个例子:

那天,我和大熙做公交车去白云山的路上,公交车要三四十分钟才到,车上很无聊啊,我第一次跟他玩起了这个游戏。

我:我是妈妈,不是宝贝。

大熙:我是宝宝,不是妈妈。

我:这是公交车,不是火车。

大熙:这是公交车,不是飞机。

……

大熙很喜欢玩这个字词游戏,我们俩在车上随口说着一些“是”和“不是”,有时候会说到让我们俩都大笑不止的句子。在我想停下来休息的时候,大熙君还在对我说:喂,喂,该你了。

第一次和大熙玩的字词游戏用的是“是/不”这对词,后来也尝试着加入其他的词对来玩,但是大熙似乎对其他的词不感冒,所以,爸爸妈妈们在跟孩子玩这个字词游戏的时候,也需要看一下自己娃娃的反应。有些时候,孩子们可能还没到能够理解那个词对的年纪,所以玩起来可能没那么有兴致,那就慢慢来好了。

理解他人的感受

这是ICPS方法中的第二部分,也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不那么容易理解,或是说经常被孩子忽略的部分。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自私、不讲礼貌、霸道……,其实那可能并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只是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会让对方有不好的感受。

培养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在书中作者谈到了看图游戏,我们可以拿出这样一张图(其实只要妈妈们用心,家里面随手抓来一本绘本,都可以把看图游戏玩起来):

可以让孩子指出图中开心和不开心、笑和不笑、哭和不哭、伤心和不伤心的小孩的画面。同时,在让孩子们看到有着情绪对比的图片时,还可以加入“不同”、“相同”这样的字眼。

其实,通过和孩子玩这样的游戏,我有时也会反思自己,有没有通过看到孩子在做什么而发现他有什么感觉,隔多久才真正问过孩子什么感觉。自己忙起来的时候,真的感觉对孩子亏欠很多,可能只凭孩子笑或是哭来判断他的感受。所以,书中介绍的ICPS方法,也可以帮我们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感受。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在日常交往中,很自然地用上面介绍给大家的那些个词对,那么我们可以尝试给到他们更多的字词来练习。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时间,如果/那么,可能/或许,为什么/因为,公平/不公平。这几组字词代表着思考技巧又上了一个台阶。

它们有助于孩子接受他们无法改变的限制:“现在让我给你读故事是个不合适的时间。”这一对词,能够帮助孩子了解到,时机是成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一个重要因素。

举个例子:

当孩子想要得到你的关注而你却很忙时

“我现在不能跟你讲话,我正在陪哥哥做作业”

“我能同时跟你说话和陪哥哥做作业吗?”

“现在跟我说话是合适的时间还是不合适的时间?”

“什么时候是合适的时间?”

“你现在能想点不同的事情去做么?”

寻找多种解决方法

当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们说话时已经能轻松自如地使用“我能解决问题”的字词了,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我们的孩子可以在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有一些和以往不同的看法了,而且也会考虑到自己的情绪对所出现的问题的影响。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停下来了么?

当然不是。接下来,我们将要进入到ICPS方法的第三个部分啦——寻找多种解决方法。

寻找解决方法的一般过程是这样的:

1、家长提出问题或是孩子提出问题。

2、告诉孩子,要想出很多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把想出来的主意写下来。(即使你的孩子还不认字,他也很喜欢看着你把他们说的话写下来。)

4、问孩子第一个解决办法。如果这个办法与问题相关,就重复一遍,并且肯定这是解决办法中的一种。提醒孩子,目标是想出很多不同的方法。

5、问孩子另一个解决办法,以此类推。

6、如果很快就想不出来解决办法了,要继续深入探究,问孩子:“你做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或者“你说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

作者在书中很明确地给到大家如何去操作,说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跃跃欲试了。我在第一遍看这本书的时候,以为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直接套用这几个步骤就可以了,后来发现,作者提出的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也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和孩子们一起来玩的。

比方说,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男孩子想要玩他的同学正在玩的球。之后,和孩子们一起想出解决的办法。其他的方式也可以,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家长们还可以找两个玩偶,扮演玩偶正在经历的需要解决方法的场景。总之,原则掌握之后,我们可以头脑风暴一下,随意想出玩的方法。

作者给大家提了个醒,当你发现孩子遇到了让他们非常生气或是苦恼的事情时,不要马上试图用“ICPS”的方法,过一段时间,等他们冷静下来,可以思考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感觉,再开始。

考虑后果

到目前为止,作者给我们介绍了ICPS方法中的三个部分,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在社交场上自如地恰当地去解决问题,既可以让自己舒服,又不会伤害到其他人。

如果,你已经带着孩子玩了好久前三部分的游戏,并且看到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里运用这些你曾经和他们一起玩的游戏思维和游戏语言,那么接下,我们就可以加入最后一个解决问题的技巧了——考虑后果。

正是这最后一个步骤才使“我能解决问题”法对你的孩子的现在以及以后的成长具有如此重大的价值。作者也谈到,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那些对自己与别人相处时所出现的问题一再做出麻木、残忍或者破坏性反应的人,还没有养成在行动之前考虑后果的习惯。而另一方面,受过“我能解决问题”方法训练的人,则能更好地运用合理的、负责任的方式来处理日常冲突,这是因为他们练习过因果思考的技巧。

同样的,因果思考的思维也可以通过和孩子们玩游戏的方式习得。

比方说:

“之前”和“之后”;

故事接龙;

如果……可能会发生什么;

同样,因果思考也有这样几个步骤:

1、提出问题或是让孩子提出问题;

2、像往常那样引导孩子提出多种解决办法;

3、如果孩子给出的解决办法,有助于你后续询问后果,那么停下来。(通常,“打”、“抢”或者“告诉某人”这样的解决办法都可以用来探究后果。)

4、把这个解决办法写在纸的左边。

5、宣布你要编另一个关于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的故事。让孩子们做出多个不同的回答。

6、把答案都列在纸的右边,在解决办法和每个回答之间画出一条线。

就像这样:

相信在采用了“我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你会发现立刻可以给你和孩子都带来好处。

·进一步意识到孩子的看法可能会跟你的看法不一样;

·使你明白,从长期看来,帮助孩子通过思考得出一个问题的结论,可能比马上采取行动阻止孩子的行为更为有益;

·给孩子树立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的榜样——做一个会思考的家长,你可能会激励孩子自己去思考。

这种方法会帮助你的孩子:

·在遇到人际问题时,思考该做什么;

·思考解决一个问题的不同方法;

·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

·判断一个想法好不好;

·认识到其他人也有感受,并且会考虑自己的感受。

好处多多,但是归根结底,我觉得家长千万不要硬生生地去把方法套到孩子身上。曾经有位家长跟我聊过,说这些方法她也知道,可是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孩子会说她好假。所以,无论是哪种育儿方法或是理论,我们家长不要当成工具去使用,而要乐在其中。

———————————————————————————————————————————

想成为简书签约作者的熙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