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借书,选书,我与国图的故事
又是一年读书日,作为一个每天读书,却少有成绩的人,也想蹭一下热点,写一点自己的读书故事。
我的读书故事离不开国图。与国图初识,是在2003年。当时,我正在北京的一所院校读研究生。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每天除了上课,就被导师叫到办公室吃小灶。活干了不少,也和导师增进了感情,还一起讨论了我的毕业论文选题,打磨出了论文提纲。为了确保论文质量,导师还给我列了一个很长的书单。为了完成学业,只要导师不主动找我,我就每天都泡在学校的图书馆,啃完了导师布置的任务,在学报和导师推荐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规定的论文量,还写出了毕业论文的初稿。
这段经历,更大的收获是大腿养成了肌肉记忆,没事就会把我拉进图书馆去,我也爱上了这里。书读得越多,发现自己知道得越少,就想去读更多的书,学校图书馆渐渐满足不了我的胃口。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疫情解除后,我就经常去国图。
最开始只是在国图读书,主要是怕借了书后不能及时归还。
研究生毕业后,我调到北京另一所院校工作,工作单位离国图的距离更近。可是工作后,各种压力已非读研究生时可比,大块时间越来越少,就连静下心来读书似乎都有难度了。于是,我就用袁枚“书非借不能读也”来激励自己。再到国图时,匆匆读会儿书,再把读不完的借回去读,并给自己定下每天的读书量,督促自己在规定时间里读完并及时归还。
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也给读书带来了巨大的方便。读书受时间、地点和环境影响越来越小,无论是坐车、卧床,也或是闲坐、工余,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手机搜寻自己喜爱的书翻翻看看。出门再带本纸质书虽说格调不低,但也会给人一种遗老的感觉。我也很快成为电子阅读大军中的一员,但主要还是看国家图书馆的“移动阅读”推荐的书目。
国图我还是会经常去,现在主要的任务是选书。
现在的书太多了,推荐读书的平台太多了,有胆量出来推荐读书的人也太多了,以至于书成了一种灾害。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经历都是有限的,于是选书就成了读书必不可少的环节。国图同样是选书的好去处,这里每一类书都有很多种,即使同一本书也有很多版本,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到相应的区域,再找到自己喜爱的书,在不同版本间进行甄别,直到找到自己最满意的那本,既可以借回去读,更可以到网上搜来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比较阅读中补充自己,避免吃偏食。
这就是我的读书故事,也算是我与国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