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孩子所有的改变不是因为恐惧和羞耻只因我想更好的生活1

2018-06-05  本文已影响0人  刘春_d735

不在孩子内心植入恐惧和羞愧,我们改变,只是因为我们想要更好的生活。通常我们都习惯用惩罚和说教来控制孩子,让她们不做我们不愿意做的事。而惩罚就是在孩子心理种植恐惧,道德说教是为了让孩子有羞耻感。道德感一般在孩子七八岁开始被别人灌输,慢慢才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我对书中的理解,哪怕七八岁时也不应该过多的道德说教,起码学校的说教已经够多了,在家还是少摆点道德家的面孔。羞耻和恐惧都会让孩子的内心冲突多而产生焦虑。?只有让孩子把想玩的,想做的都做掉,他才会真正满足,就像捕捉孩子的敏感期里那样,让他在喜欢规则的时候按既定程序走,让他对小东西感兴趣时就让他哪怕捡垃圾也好,让他在二三岁时有物权意识时,充分尊重他,而不是觉得孩子自私不懂分享,让他在想要用口腔探索世界的时候尽情吃手啃玩具,让他在刚感受到语言的力量时去说脏话,说屎尿屁,而不是过多的阻止他,以成人的视角去评判,甚至贴标签,孩子那个阶段总会过去。而他也知道了规则知道了边界。便不会觉得一直在被否定被不接纳。就像我喜欢吃油条,孩子喜欢吃糖果一样,放在他随时能拿的地方,满足了欲望,才不会一直惦记着。在恐惧气氛下,只有仇恨滋长。人类有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养育一个没有心结的孩子并不困难,首先你必须使孩子摆脱恐惧,并且没有罪恶感。如对惩罚的恐惧,对愤怒的家长的恐惧对神灵的恐惧。恐惧容易产生谎言。

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 然后满足那个兴趣,压制和不理会只会将那些兴趣压倒潜意识里。只有满足孩子这些兴趣,他们才会尝试别的兴趣。

儿童时期毫无害处的兴趣,被母亲看成了不可饶恕的罪恶。孩子于是把那些幼稚期的愿望都压抑下来,但这些愿望后来原封不动的跑了出来,或者已象征的方式出现。

把一个果实变成禁果,就使他变的美味,具有无限的诱惑。

禁止越严,罪恶感便越深,而沉溺其中的冲动也越强。

大惊小怪表示你对那些使你大惊小怪的事有猥亵的兴趣。

奖励与惩罚

把别人家的孩子从你的心理真正去掉,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他的节奏和优势,真正接纳他本来的样子,如果心理有比较,哪怕你没有说出别人家的孩子怎样,他依然感受得到,举自己孩子的例子。不论孩子是什么样子,你都得接纳他,要绝对避免把他和你自己做比较。

是爱在治疗一切,是认同和自由在治疗一切。

如果一个人对某些事情看不惯,那表示他对那些事最感兴趣。保守的人,其实就是那些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人。黄色书刊,维纳斯像,贪官。

孩子们幸福与快乐的程度,全靠我们给他的爱与赞许而定。我们要和孩子站在一边,给孩子爱,而让孩子感觉到你爱他,也赞同他一切行为的爱

只有内心真正尊重孩子,认为和孩子是平等,才会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没有教导。这时候,不管是发脾气甚至打骂都不会给孩子伤害。否则就算再好的沟通技巧,披着再好的外衣孩子也能感受到。只有父母真正爱孩子愿意蹲下来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不是被自己和情绪裹挟,不是把孩子当做炫耀或者满足自己的工具,那你便知道什么才是对孩子是好的,那时候不管是打或骂孩子都不是问题。只有和道德及对错观念连在一起的体罚,才会给孩子带来恐惧。

用说教来惩罚是训练骗子和说谎者的上策。

如果你的态度是正确的,你怎样对待他都没有关系,只要你不给孩子良心的谴责,不牵扯到道德是非问题,所谓从小所欲不逾矩。

两点疑惑: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在于寻找兴趣,教育是为人生做的准备。

成功的定义是能快乐的地工作,积极地生活。

学会等待和观察一个没有进步或进步很小的小孩,能否真正相信,如果不被摧残或伤害的话,他终有成功的一天。

现在整个中国单一的成功观念,大家很难达成一种认知,就是社会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优势而分工,但并不代表工作有高低贵贱之分。而家长能从心底里接受孩子做他擅长和的事,满足而快乐,这就是幸福。

不管是孩子挑战、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很重要的沟通技巧就是说你的感受,表达你的希望,取得合作。不做评价,不贴标签,只是实际操作起来很难。从小生活在别人的评价里,也都很看中别人的看法,同时通过别人的看法来看到自己的价值,修正自己的行为,不知道有没有人实践的很好,有没有经验介绍。如果自己有情绪,包装再好的语言孩子都能感受到你真正的用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