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源和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龙舟节、端阳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三个节庆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
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中国汉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米、肉等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端午節習俗 :
1.吃糉子:紀念屈原。
包糉子、食糉子便演化成為端午節的習俗,粽子是以米包着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现在粽子已成為中式食品大放異彩的好時節。
2.划龍舟:迎神、送疫船。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著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这项活动的灵感是来自於当时汨罗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这个传统也一直保持了数个世纪。
無論起源為何,划龍舟今天已成端午節指定動作。香港更每年都有端午節龍舟國際邀請賽,將划龍舟轉化為競技活動。
3.掛菖蒲:禳毒避邪。
農曆五月被稱為「惡月」,傳統上,端午節不少習俗都跟禳毒驅疫有關。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掛菖蒲。掛菖蒲並不限於菖蒲單此一種植物,更泛指菖蒲、艾草、蘭草等芬香類植物。傳說掛上這些植物可保佑家中免受「五毒」入侵。
掛菖蒲的習俗後來延伸至屋外,人們亦會簡單捆扎青草,造成配飾或花環,配戴當成掛菖蒲。不過這是古時農家的傳統生活習俗之一,現在香港已甚少人跟隨此傳統。
艾草,许多中国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必须有许多防备家人生病的措施。许多家庭会将一种特别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作为保护之用,杀菌防病。
4.立雞蛋:求好運
古時端午節正日,人們會將雞蛋或錢幣直立於地板上。傳說正午時分陽氣最重,立起雞蛋或錢幣,即可吸取天地陽氣,可獲得一年好運。大家不妨在一試!
5.貼神符:驅瘟神
五月初五既是端午節亦是「惡月惡日」,老百姓認為那天是不吉利的日子。因此人們會在這天進行不同的拜神儀式,像是貼神符、拜瘟祖大神。避免讓瘟神降臨或鬼魂附體,引致疾病。
6.驅五毒:防害防病
五毒,是指蛇、蠍、壁虎、蜈蚣、蟾蜍五種生物,相傳他們身帶禍害。每當端午節的時候,古人便會五毒的圖像剪下來,並貼到門、窗,甚至小孩的手上,就好像農曆新年會貼揮春一樣,祈求平安。
7.戴香包:驅蚊避邪
端午節正日,媽媽會為自己的孩子製作各種形狀的香包,掛在孩子身上。這些香包裡面有白芷、丁香,具備驅蚊的功效。戴香包寓意著助你驅蚊、除疫。
8.喝雄黃酒:避邪
雄黃是農業用的殺蟲劑、除草劑的原料,古時人們更會將雄黃磨成粉末釀酒喝。祈求喝下後對自己能有相同的功效,避邪、健體。
点雄黄。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以驱虫避瘟。
9.纏五彩絲線:祈福續命
相傳纏五絲彩線可以防止被惡龍吃掉。古人會將五絲彩線掛在手上甚至纏在身上,祈求長命多福。
端午節的歷史悠久,起源更可以追溯至春秋時代。這樣一個傳統節日,十分值得我們繼續傳承下去。
各地的习风俗习惯都不一样,你们家乡的端午节的特殊习俗是什么呢?祝大家度过一个快乐团圆的端午节,和家人们一起吃粽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