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的发现
秦始皇去世一个多世纪后,司马迁写出了号称“史家绝唱”的《史记》。为了写这部作品,他翻阅了大量的古籍,并且四处走访,对一些他拿不准的重大历史事件,他记载了多方说法。但对于秦始皇陵这个工程,司马迁原本可以大书特书,批评秦始皇荒淫无道。但司马迁只提到很少的情节,比如有70多万人工作,他们把奇珍异宝和棺椁放在一起,然后装设了各种机关进行保护。全文中,没有提兵马俑半个字。司马迁应该是距离秦始皇时代最近的一位著名史学家,连他都对兵马俑一无所知,就更不用说后世的人了。
那兵马俑是怎么发现的呢?两个字,巧合。
1974年春,陕西关中的一场干旱威胁着当地的水果收成。一群农民在陕西西安市外挖井,挖着挖着,他们发现了一些硬东西。刚开始,他们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古老的砖窑。几天后,他们挖了一个宽阔的深洞,里面甚至出现了一个陶器质地的红色头部,这可把农民吓坏了。迷信的村民认为,这些发现会带来灾难或厄运,纷纷烧香寻求保佑。这件事情后来传到了陕西临潼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的耳朵里。他在走访发现的地点后,把发掘到的东西带回博物馆开始进行简单的清理修复工作。
那个时候,交通、通讯非常不便,再加上处在一个特殊时期,这点小文物的发现并不会引起国家的重视。但恰好有一位驻北京的记者在临潼探亲。听到消息后,这位记者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份千字报告。这份报告很快引起了国家的关注,于是一个小组行动起来了。
那一年盛夏,有三位考古学家乘坐牛鼻式解放牌军用敞篷车来到了临潼,他们的任务是调查、测量遗址,然后撰写报告。他们原计划停留一周,所以,每人只带有一个帆布袋和一个蚊帐。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在遗址附近的大树下支上蚊帐。
团队中的一位考古学家叫袁仲一,当年42岁。袁仲一以“幸运”著称,他之前曾在发掘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时,发现第一批幸存的唐代壁画。而这次,他再一次撞了大运,他发现了一把闪闪发光的青铜宝剑,接下来是越来越多的兵俑和陶马。这个工作显然不是一周就能结束的。袁仲一的工作变成了一年、三年,后来因为当地建立了研究机构,他干脆留在当地搞研究工作,他成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第一任院长。这一干就是三十年,直到他2003年退休。到2020年,他即将90岁,但他仍然担任博物院的名誉院长,因为,袁仲一这个名字早就和秦始皇陵的发现永远地绑定在一起了。
为什么听到这段的时候会特别的兴奋,精神都高度集中到头皮了,是因为前文的铺垫?叙事手法的高妙?还是故事的传奇?这些还都未知,不过可以听到让自己如此兴奋的文字,本身就是一件十分难得且幸运的事,一时之间没有找到其中的奥妙,那就留着慢慢破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