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的墙
世界是我们的思维认知创造出来的投影,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那就是客观的世界。
而所谓的“思维里的墙”,就是在搭建内心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会禁锢我们想象力,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一些扭曲认知。
正是因为这些墙只是主观的结论,并不是真正的客观事实,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想改变,完全可以通过升级心智模式拆掉这些墙。
人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选择的,而且选项往往不只一个,只是你得去思考,你到底想不想选?在每一个让你犹豫的选项背后,你真正害怕的是什么?
听得出来,你很想要安全感,但是,如果你能走出自己的思维的墙,很可能会发现外面更安全,而且有趣。
只是,我们需要首先觉察到这些错误认知的存在,然后意识到我们完全有另外的思维模型可以选择,最后行动起来,突破自身的认知边界。这就是拆掉“思维的墙”的原理。
那么,我们的思维中,都有哪些高墙阻挡我们走近成功和幸福呢。
第一堵高墙,叫安全感缺失。
前面说的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犹豫的提问者,他的纠结,其实就是典型的安全感缺失,安全感缺失的直接后果就是自我限缩。
他虽然不想要现在的生活,但又恐惧未来要面对的,因为这份恐惧,他很可能最终哪里都去不了,还是留在老地方,因为这样更有安全感。
实际上,不少人在感情和婚姻里也是这样的状态。
一些人从小就被灌输一种信念:我需要被人照顾,如果别人离开我,我就很不安全。
所以,他们长大后结婚的时候,要么会选身份地位远高于自己的人,要么会选条件比自己差得多的人,因为他们感觉有地位的能给自己带来外在的安全感,条件比自己差得多的人永远不可能抛弃他们。总之,他们会拼命寻找让自己有安全感的伴侣。
而且,他们在婚姻里会强烈依赖对方,只不过有的表现在物质上,有的表现在心理上。所以,很多夫妻到了貌合神离的地步,还是不愿意分开,就是有一方因为没有安全感,不愿意撒手,哪怕感情已经不再,也要死死抓住对方。
人天生是需要安全感的。只是有的人相信自己的潜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建立了内在的安全感,这样的人就不太容易把外界的改变视为洪水猛兽。
而不信任自己潜能的人呢,掌控感日渐萎缩,不能自己生产安全感。而身为人类,本性又迫切需要安全感,他就只好寻求外界的稳定,死死抓住自己能抓住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自我设限,平白给自己造出一个安全感的牢笼。很多人都因为这样成了安全感的奴隶,被安全感所筑起的高墙给囚禁起来。
可这堵墙剥夺的是我们的梦想、机会,甚至是尊严。
这是思维里的第一堵墙,因为缺少安全感而自我设限。
第二堵高墙,叫“不感兴趣”。
我们在生活中见过很多人,经常把“不感兴趣”挂在嘴边。
他们好像对什么都不太感兴趣,没有特别的爱好,也没什么特长。就是他们经常在做的事,比如上网,看剧,你要问起来,他们也会摇头说并不感兴趣。
生活中,有凡事都“不感兴趣”的一族,也有和他们相反的另一些人,好像对什么都挺感兴趣,充满激情和好奇,而且他们特长很多,会摄影,会唱歌,还能跳舞,绘画也不错,这群人可以称之为“有兴趣一族”。
为什么有的人干什么都兴致勃勃,有的人对啥都提不起劲呢?兴趣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英语词汇专家出身的作者在书里拆解了“兴趣”(interesting)这个英文单词。
所谓兴趣,interesting ,i-n-t-e-r-e-s-t-i-n-g你可以这么理解:就是你以最高级的程度,我们知道英语中最高级的标志就是e-s-t,以est的程度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之中去。ing表示当下的事情,大家知道,英语中表示当下现在进行时的标志就是i-n-g,那剩下的inter呢,词头i-n-t-e-r,表示的是在什么什么中,就是说你要真的把心思放进去,投入、专注于这个内容。
所以,兴趣就是你以最高级的程度投入到当下这个事情当中去。
也就是说,当你真正完全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中去时,不管这件事多简单,你都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感觉不到乐趣,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是因为他没有真正投入其中。那么他为什么不能投入其中呢?
你会发现,有些人天天这个不想做,那个没兴趣,你问他们为什么不去尝试下,试试或者就感兴趣了呢?他最后往往会吞吞吐吐地说,如果试了最后表现很差,那不是白费功夫,还影响心情吗?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很多人并不是对某些事不感兴趣,而是不敢感兴趣。当他们面对新事物,无力投入,或者害怕投入了也做不好的时候,他们就会对自己说“我不感兴趣”,表现得对新事物漠不关心。
因为没人愿意承认:我很害怕,我怕自己做不好,我怕自己实际上是个能力很糟糕的人。
这就是第二堵墙,阻碍我们尝试和投入的无趣墙,这堵墙会把我们的生命和有趣隔绝开。
第三堵高墙,叫狭隘。
而狭隘这堵墙,事实上是心智模式固化造成的。
第四堵墙,虚幻的信念。
第五堵高墙,叫受害者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