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的14堂必修课》第四课 生存法则
我们必须把故事讲出来,否则它们将会湮没。若没有故事,我们就记不起我们是谁,也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看到病态的现象不要惊慌】
焦虑是理性解决问题的敌人,惊慌会使有经验的咨询师也屈服于“生存本能”而非运用专业知识。
如果病人的生活满是痛苦,症状又很恐怖,那么他们就会习惯于生活在一个被别人躲避和拒绝的世界。我们若能在他们表达痛苦的时候保持同情而非躲避,就为治疗布置好了场地——这让他们体验到一种不同性质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们的痛苦和一切感受都被接纳。不论他们是在讲述创伤故事,抑或他们将自己的挣扎体现在治疗关系之中,我们都要保持镇定、关注和息息相通,因为我们借此提供有治疗作用的医患关系。
我们之所以不能惊慌的另一个原因就更微妙而深奥。遭受过创伤或虐待的受害人经常发现:说出他们的经历常常给聆听的一方造成极大的不安,以致于他们要反过来关心那些本该提供关心的人。很多受害者说别人听到他们的遭遇之后受不了——很遗憾,真的是这样。受害人就学会了删减真相或者保持绒默,以避免让自己被拒绝,也避免让别人感到不安,避免自己的遭遇在别人身上引起情绪反应。对他们自己的事情闭口不谈可能是对治疗最不利的结果了。只有保持镇静,让求助者说出他们的痛苦经历,才能让他们不再扮演那个惯常的、但对治疗无益的照料者的角色。
熟能生巧。这样的情境你处理得越多,就越能保持冷静。这种经验的一个好处就是形成一种“对未来的记忆”——意思是我们终于习惯于面对可怕的、危险的情境,并且知道我们在这些情境出现之后将会清醒地去解决问题并取得好结果。这种经历不断重复就会形成一种情绪记忆,让我们在危机情境中有办法可想,并且提醒我们总会解决问题。
【预料到那些意料之外的事】
发生极端情况的时候,你的头脑里要有以下几条原则:
不要觉得大难临头。来访者的强烈情绪(例如爆发出来的愤怒和失去控制的哭泣)一般会在一两分钟之后就缓和下来。
分清界限。当求助者有某种情绪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你也必须有这样的情绪。
保持镇定。只要你冷静地坐在那里,就会给求助者一种安全感,让他们冷静下来。
让求助者有章可循。当求助者的情绪失去控制,一个通常会有帮助的办法就是给予温和而坚定的指示,例如“我想,你如果坐下来注意自己的呼吸,会有好处的让我们开始吧。
让人看到希望。一方面要理解求助者的情绪,另一方面还要提醒他(她)事态会好起来的。当求助者知道你以前帮助过有类似问题的人时,往往会增强信心。告诉他们有哪些类似的求助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讨论求助者的力量和资源。人们处于危机当中的时候,容易忘记自己的力量、资源和已经取得的成功。如果某次治疗很艰难,那么在结束之前花几分钟讨论这些方面,这不但能让患者看到希望,还能为患者提供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例如重建某些人际关系,或者从事某些在困难时期已经被遗忘的活动。
【危机是在传递信息】
当无法以言语表达或者说话没人听的时候,危机状态往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
【不要跟失去理性的人讲道理】
这是第三条生存法则。它会节约你大把的时间和精力,避免你穷于应付那些不合理的行为而忽视隐藏的重要情绪。我们通常可以靠理智来解决复杂的问题,但是这种办法并非永远管用。有些人对自己认定的事情坚信不疑。头脑中的情绪很容易抑制并推翻理性的思考,有些来访者只看见那些符合自己偏见和信条的事情。那些自以为上帝站在他们那一边的人很少考虑上帝把敌人带上战场这个事实。
静下心来,考虑一下这个世界在患者眼里是个什么样子而不要迫切地把你所认为的现实推介给他们。我们要有耐心,要善于理解。大多数人在治疗进程中,通过“服用”一剂又一剂温和、适时、有技巧的现实,才会缓慢而不断地重新评判自己的信条。"眼见为实”的现实检验也不一定起作用。就连深陷妄想的人也常常觉得他们的“现实 ”与你的现实有所不同。要想让他们自愿地接受现实,你提供的共情可能比理性辩驳更有用, 这种共情还会使你免受挫败,而那种挫败会对治疗起反作用。
【不要忘记当事人的力量】
你在诊治的过程中,需要记住每个当事人都至少有一个优点或强项。不论这种力量源于音乐天赋,还是对宠物的喜爱,抑或是对摩托车的狂热,它都可以提升当事人的自我评价并且激发当事人向好的方向去转变。渴望去观察自然栖息地中的狮子,或者想去当年说他(她)将会一事无成的学校辅导员面前表现一番,都可以被用作激励当事人迎接新挑战、培养新习惯的机关。
描绘求助者所拥有的资源和力量,能够帮助你透视自己想处理的问题。但是你要记住,这样做的时候要非常小心。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求助者可能会觉得你没把他们的问题当回事,或者觉得你想躲避他们的负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