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8.《曾国藩家书》:富贵气不能太重,不宜将债务留给后人
曾国藩对家人的要求比较高,总是写信告诉弟弟和子侄们,让他们低调,不要处处显示出富贵气。
01 富贵气不可太重
这段时间,湘乡老家的人来了,原本计划由家中的私塾先生邓寅皆和欧阳夫人的哥哥欧阳牧云护送,后来决定从安庆坐船出发,因此就派了两个衙门里的人去照料。
曾国藩因此特意写了《致澄弟·富贵气不可太重》给澄弟,让他不要再派家中的人护送了,否则就会显得过于富贵。
原本曾国藩考虑到来的亲戚们要么就是年轻的后辈,要么就是女眷,都没有太多的办事经验,因此打算派两个经验丰富的男性护送。而现在既然派公家的人去照顾了,那么自然不需要自家的人再去了。从这一点来看,曾国藩是十分讲求实际的。
曾国藩还派了有“长江第一船”之称的座船前去迎接,本来就十分气派了,如果再像老四说的那样再雇一只大船、另外请人的话,则富贵气太重了。
其实古代中国的官场是一直很讲究排场的,例如抬轿子本来两个人就够了,但还有四抬和八抬的轿子。这些多出来的人其实并没有太多实际上的意义,只是一种地位、等级、尊卑的体现。
这些超出实际作用而为了体现尊贵的做法,就是曾国藩所说的“富贵气太重”。正是因为曾国藩是一直反对过于盈满,所以才会这样说。
02 十五岁结婚有些太早
在这封信的最后,曾国藩提到曾国荃的儿子纪瑞结婚的事。“纪瑞侄完姻,吾实嫌其太早。”
曾纪瑞是曾国荃的长子,这一年才十五岁,就已经结婚了。曾国藩的两个儿子都是十八岁才结的婚,纪瑞现在十五岁就结了婚,在那个年代确实也有些过早。所以曾国藩认为纪瑞结婚有些太早了。
在送贺礼方面,曾国藩也十分节俭。
“兹寄银五十两暨五品顶戴、补褂、朝珠以为贺礼。吾恐家中日习于奢,故诸事从俭薄也。”
正是因为他不希望家中养成奢侈的恶习,所以才这样做。
03 量入为出
古人对于借债是持反对态度的,尤其是那些没有偿还能力的人,如果经常借债的话,就等于为自己带上一个又一个的枷锁。
借的债越多,枷锁也就越重,如果不能及时找到打开这些枷锁的钥匙,借债的人就会被这些沉重的债务压垮。
许多古人都告诫自己的子孙一定要量入为出,千万不要轻易借债,因为借的债越多,穷得就越快。
曾国藩在《致澄弟沅弟·不宜留债与后人》中,告诫弟弟们,“余平日自誓不欲身后多留馀财,亦不宜留债与后人耳。”
他希望弟弟们要量入为出,不要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给子孙留下沉重的负担。
04 不借债,不留债与后人
通常情况下,一个家庭的收入不会突然增加,因此在日常开销方面就必须精打细算,不能为了一时的欲望,过度开销。
一旦家庭支出超过了收入水平,那么就必须走上借债的道路。如果家庭收入不增加,那么连本带利地归还借款,会使原本就紧张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劣。
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在谈论治家方法时,都会强调不要借债,否则就会面临败家的风险。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也有同样的观念。
例如英国的大文豪莎士比亚就精于理财,他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该透支金钱或者找别人借债,同时他也认为不应该轻易将自己辛苦得来的钱借给他人。
他更反对用借来的钱进行投资,因为即使投资没有彻底失败,哪怕是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恐怕也会使你的财务状况变得恶劣不堪。
莎士比亚之所以能够过上安逸而舒适的晚年生活,就与他对金钱的合理支配有很大的关系。
借债会使人养成挥霍浪费的习惯,并且很有可能使经济状况陷入恶性循环。因此不借债、不留债与后人,是每个人都应该记住的理财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