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会员存文简书运营、写作方法好文分享春风万里

我把我说给你听

2023-05-11  本文已影响0人  张司令

声明: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本文起稿于4月,最终遇见大家却在不多不少的5.12日 。这是我来春风群刚好半年的日子 。不得不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亲爱的小伙伴们大家好:

很高兴、也很荣幸通过这种方式跟大家交流。

受大家抬爱,想听听关于我的一些分享。其实我自己知道,谈分享,在众多优秀的老师、前辈面前,尤其是群里的资深和新晋升级的作家面前,我这个小白是没有这个资历的。

但是加入春风群这半年,跟小伙伴们的相处确实非常愉快,那我就把这半年写作上的成长,做一次盘点向各位作家朋友们汇报一下。

我把这次机会当成是和大家在我们东北炕头唠嗑,说得不好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包涵,指正。

这些年在庸常琐碎的生活里,读书确实是我最大的爱好。但也只是碎片时间读几本电子书。不会思考太多,长篇读不进去,很多书读完也就忘了。

2021年底,才开始提笔写一些心情日记,现在看那都是一些不伦不类的东西,但确实是提笔写作的起点。写东西的半年后,也就是去年6月偶然知道了简书,注册完偶尔写得还是八百字、一千字的感想片段。

可这时候的写作已经慢慢地成为了我的情感出口,它是我学会自我独处的一种手段并且很能乐在其中。

我还发现,写作这个表达方式会勾连出记忆深处的很多过往,让人产生更多的写作冲动。那些念头会在不经意间,像泉水一样汩汩地往外冒,脑海里会不自觉地形成一幅幅画面。

而那些印象深刻、冲击力较大的旧事件,又好像这些年的行走过程中淋过的一场场大雨,不,更准确的说是经历过的一场场风雪,片片雪花落在心头,很多年,以至于雪花变成了雪球,它们越积越多、雪球越滚越大,大得堵到了胸口,形成了一种不吐不快的憋闷。

这憋闷慢慢复活、日益长大,渐渐地形成了我的心事。每当这时,即使午夜梦回,我也会索性抄起手机,把堵到胸口的、翻滚在脑子里的故事给记录下来,在用我的联想把故事场景还原出来,有时候一写就是两三个小时,直到故事讲完了,才能沉沉地长出一口气。好像心里终于清理出了一块空间,让我获得了短暂的释然感。最后像完成了一桩心事一样轰然睡去。

我的随笔《那年夏天 下过一场过云雨》《成长藏在失意中》和小小说《殇路》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写出来的。而《殇路》也成了我的一个契机。

这里插播一下去年暑假时候的一段经历,对我个人来说有不小的触动。去年暑假带孩子回老家,因为孩子色彩感觉不错,所以想顺道拜访一下在老家做校长的老同学,他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想借机让他点拨一下。

老友相见,相谈甚欢。前面的铺垫完了以后,我们直入主题。当时刚好老同学要参加省里举办的一次画展,我们就说让他当场给我们演示一下画家现场作画的风采,也让孩子全面地感受一下。他也没推辞,从抽屉里拿出了一张相片。开始准备画。

当时我就问他,这照片是自己拍的?还是在网上Down下来的?他回答说,参赛的作品必须得自己实景去拍!因为组委会会对参赛作品查重。如果和别人重合度高了,作品直接就被踢出来了。而他自己最擅长的就是画船,所以他的大部分作品的主题都是船。

我忽然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脑子里本能地想到了写作创作。我们看到的、写出来的故事,不都和眼前要画的画一样,是取材于现实的吗?这是我当时的一个直观想法。好像冥冥中,知道了什么宇宙秘诀。

然后他说到参赛,用到了“查重”一词。这个词我上次听到,还是准备大学毕业论文的时候。我又本能地联想到了写作创作,我们写的故事,想要让人印象深刻,不落俗套甚至脱颖而出,是不是首先也要进行自我“查重”并且“去重”?!

而这一点,在我近两年读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里,也有一点感触---能获奖的作品故事一定是不落俗套的。听他说完的片刻,我下意识地想到了这么多。

说来惭愧,我真正读纸质书的时间很晚,正儿八经的读是在董宇辉直播间火了以后,2022年年中。听他推荐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那也是我第一次听说迟子建,买回来耐着性子读完,其实读得也是囫囵吞枣,不是作品不好,是我心浮气躁了这么多年,心思沉不下来导致。

可即使是这样,这本书还是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那是比我家乡还往北的大兴安岭的少数民族的生活。我深深地被鄂温克民族的异域生活吸引,也同样被迟子建老师的优美语言所震撼。

当然,除了以上特点,以我有限的认知来看,她能拿到茅盾文学奖,独特的异域风情的百年故事题材一定占了不少权重。她以最后一代游猎民族酋长女人的漫长一生为厚重背景做基垫,又是这么擅长讲故事的、语言又这么优美的当地作家去讲述,这本书想不好看也难了。

给我同样感受的,还有一个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那就是西藏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同样是最后一代王朝土司,同样恢弘神秘的故事背景,同样几十年的时代变迁做基垫,同样称得上是灿烂的瑰丽的语言。我想这都是他们能获奖的原因,也是我们要学习思考的地方。

那我就在这里做个小结,分享我的第一个观点:“看不同,写不同。”选择有代表性的题材,从根儿上就能打出一些差异化来。如果可以,再试着给自己一个“精准的定位”。比如,我画家朋友只画船。咱们的春风老师一段时间内只集中精力研究红楼,这都是很聪明的做法。我们短期内可能做不出什么成绩,却可以节省大量时间,进步也能相对较快。

毕竟大家的阅读时间有限,写作时间更有限,先从阅读最有感觉的书籍,跟最优秀的、最精华的老师作品去学习放在前面,自己的提升会又快又直接,直至自己的语言风格确立以后再去一点点拓展阅读,吸取自己或缺的不同营养。这一点想明白了以后,我就是这么去实践的。算下来,差不多将近一年,感觉收获颇丰。

至于培养自己的风格这里,我也试着延展一下。大家看我的文字说的最多的一点是语言有特色,其实这是我的有意为之。

离开家乡近三十年,我早都习惯了说普通话,但是从这些年的阅读中,最让我有感觉的还是有特色的地方话。像老一辈的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莫言等等,读他们的作品,我会有说不出的亲切,所以我给自己的定位也是类似他们那样的地方文学、乡土文学。自然而然的,我的语言特色上相对也就鲜明了一些。

当然,这个要因人而异,有人适合都市题材、有人适合武侠和烧脑的题材,有人的文字就是散文诗一样的充满美感和艺术感,这都是自己的特色,像我们的涛总,他的文字气质也很鲜明,于插科打诨,玩闹嬉笑间,深刻又犀利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涛总,给你点赞!

说这些是想鼓励还没有自己语言特色的小伙伴可以尝试一下,看看能不能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刚好也是最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进而发掘和认识自己更深层次的一面,直到找到最有感觉也最适合自己的文学定位。

说到语言,还有一点我也想说一下,这一点大师阿来本人也说过。他说,他写出来的文字,画面一定要美。这在《尘埃落定》中十分明显。也就是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故事之外,还能在故事之外多出一重美的欣赏。

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求我们的文字一定要生动、考究,细节到位,读上去要栩栩如生之外,还得在个别画面上去下功夫烘托、营造。这个除了天生有语言天赋以外,在反复修改的时候,其实也是能够刻意练习和尝试的。

我们经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怎么改?除了故事的逻辑是否严谨通畅以外,更多的笔触放在润色文章的重点部分,对之进行反复打磨,直到文章足够饱满、且不留死角,把该渲染到的氛围和重点画面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到纸上,再没有上升空间了才肯罢休。能做到这一点,基本上我们想要表达的就表达透了,相应的美感也就出来了。

这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二点:学会润色,尝试语境优美、有特色。带着这样的认知去润色我们的文章,假以时日,我们的文章质量是能够有所提升的。重点是要去刻意练习。

话转回来,接着说我画家朋友的创作。他拿出来的那张照片是他外出采风时亲手拍摄的一副画面。

画面上呈现的一幅大船停泊在岸边,天空阴云低垂,场景悲戚。虽说构图和氛围确实不错,可心下还是觉得这场景过于平常,拿去参赛未免不够出众。但又不好直接发表意见,就耐着性子在一边等他画。

他把照片夹好,开始准备调色。调色盘里意外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量的黄颜色。我反复看照片,心想并没看到有黄色出现啊。心直口快的我终于忍不住开口向他发问:“照片里并未见黄色,你准备这么多黄色颜料做什么?”

他很轻巧地回复我,“这就是创作啊!完全跟实景一样,那还要我们画家干什么?如果完全照搬实景,那我们和大街上给人画像的工匠一样咯。”

又是一句醍醐灌顶。这四个字就是我当时的心情。

明白了吗?

我们经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是创作的意义和价值。我的脑海里再一次蹦出了这句话。

原来,艺术真的是相通的!文字和绘画在那个瞬间在我的脑海里就真的通了一次。我们笔下的新世界和我们生活的世界雷同,却又脱胎于我们的现实世界。我想这是动笔以后第一次认真地感受到的艺术。

而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三点:取材真实,而非完全的凭空杜纂但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审美和想像,这样我们笔下的世界才能更具美感也更动人。(当然,仙侠、玄幻网文、二次元等题材不在我说的范围内,那种题材现在也很流行,受众也很多。)我说的只是我自己的一点小总结。

最后,朋友的画作呈现,果然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天空中的云和水面上的倒影呈现出了震撼人心的一片片黄晕,那是照片中完美没有的颜色,却是他画笔下最最突出的颜色。朋友的画作很美、很动人,可对我来说,眼看着他创作出这幅画的过程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现在想来,其实我是带着这样的懵懂感悟,开始了写作之路的。可以说,每写一个故事都是一段奇妙的旅程。每个故事都有原型,但又不完全照搬原型。

说到这,有个问题绕不过去。我们为什么要写?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而不写那个故事?这追溯到根源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作初衷,也就是发心。

什么样心情称得上是发心?我的理解是让人久久不忘的,有特别意义的。记录下来能还原什么并且能够悟出什么道理的。

说到这,我确实发自内心的感谢时雨大哥和春风群里每一位小伙伴。因为被看见,与众多优秀的你们一起,我好像迷茫了半生终于找到了真正的伙伴。

跟新进群的伙伴汇报一下:我是2022年11月11日发表了一篇1700字的小小说《殇路》,当晚被非村看见,被她加入捡了个好文,11月12日早上时雨大哥简信给我留言,11月12日晚上十点多把我拉入加入春风群的。

开心之余我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在进群的第二天,就决定要写点什么,这在我心里,其实是作为一个献礼,哪怕不声张,只有我自己知道的献礼。

写之前我把想法跟时雨大哥说,他非常鼓励我,并且说真的锻炼自己写作能力,还是写小说。还说要把一个故事写明白,篇幅至少得七八千字。我当时一听就打了退堂鼓。在此之前,我写的东西没超出过2500字。

可既然决定了,那就试试看吧。我记得那天是个周末,我早上起来就坐在书桌前开始了煞有介事的正式创作,所写的就是我的第一部小说的主人公---大眼睛。

我的第一反应是写她,为什么会直接锁定写她?其实这源自我心底的掩埋了快二十年的倾诉欲。她出现在我的童年。现实世界中,她没那么幸运,而是早早地离开了我们。这些年我几乎每年都会梦到她。去年暑假回老家探亲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她。

当然,因为这是第一次写小说。写作过程中不得章法,我用了一整天的时间非常激动地写到六七千字的时候,才发现即使我这么激动,可写出来的其实还是个流水账。我给时雨大哥看那些半成品的文字,大哥问我:到底想表达什么?只是讲故事?讲一个女孩儿的不幸?

他说:写文章,除了记录,还要有唤醒的使命。中心思想要伟光正,这也是我们要赋予文章的正向指引。如果大眼睛只是一死了之,那充其量就是个悲伤的故事。

我第一次陷入了深思。这件事在我心头萦绕了那么多年,我写它绝对不是为了讲个悲伤的故事。那我想表达什么?是自己的幸运和那些没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的惋惜,还有气愤和悲伤她遭遇到的不幸。

而她的不幸又有深层次的原因,社会的,时代的,但最直接的是家庭关爱的缺失。如果她的父母能够多一些用心,能够给孩子多一些保护,那花季少女可能就不会遭遇那样的结局。

经过这样一番思考,我确定了这篇文章的主题---对家庭教育缺失的唤醒。七八十年代的父母亲很不容易,人们刚从温饱线上活过来,还顾及不到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这是那个时代的现状,也是我要呈现出来的一部分。

带着这样的认知,我笔下的故事走向就清晰有力了。家境的贫寒,人们为了生活的各种不得已,孩子的出走和遇人不淑,以至于到后来近乎走向绝路后的反击。

写这篇小说我前后用了5天时间,那是完全沉浸下来的5天。于11月18日发表,最终成品12700字。那是我第一次正式参加打榜,当时得到了任掌门的大赞,排名第二的成绩,这也着实给了我莫大的惊喜和鼓励。

我为她深深惋惜,我对恶人深恶痛绝,我让她在我的剧本里改写了命运。这对于我,其实是一场盛大的祭奠。写完之后,我也确实感觉自己心里隐隐背了二十年的悲伤故事因为我的努力而放下了。我相信,她最终得到了真正的安宁。

我相信她不是一个典型。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像她一样因为家庭关爱的缺失没能得到照顾的孩子有很多,而对上学这条路求而不得的孩子就更多。这是现实里的真实一角。这也是我这篇文字的意义。

这是我写完以后想到的,也是我想分享的第四点:发心,即主题。为什么写?要表达出自己怎样的观点?这篇文字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几个问题想明白了,那么我们的文章写起来就会顺畅了,自然也会带有一定的深意和内涵了。

故事人人有,能不能写出来,怎么写出来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我时常想,如果不是我们,很多故事可能就烂在了时光里。所以一定要尽可能地多写、多记录;可既然要写,就一定得写好了。同样的题材,如果换成是更会写作的人,尤其是我最喜欢的那些文学大家来写,那肯定是另一番景象。

我不能辜负了当下的题材和遇见。每每这样想着,心里就会感觉沉甸甸,甚至生出几分敬畏,在下笔去写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带着几分严肃和认真了。

这就是我要分享的第五点:保持敬畏,让自己沉浸进去,竭尽全力,只为不辜负每一个故事和每一段遇见。

其实我们有多用心用力,通过文字大家是能感受到的。退一万步说,即使大家感受不到,于我们自己也是一个交代---那是问心无愧、没有任何遗憾的交代。

写《大眼睛》时我还接受到了时雨大哥的点拨,学会了留白。留了一个开放式结局,该写的部分我写尽了,后面的故事让读者自己去发挥想像。这也是我第一次体会到留白的妙处。并且在以后的创作中,也会不自觉地运用。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六点:留白的艺术。在后面的《大雨滂沱》里我也有尝试运用。

大眼睛后来怎么样了?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大雨滂沱里,小白姑娘有没有被老墨脏了身子,我没说明。一是于心不忍,再就是留下空间让大家去发挥想像。包括最后,小白的父母到底有没有收养寺庙里老墨夫妇的女儿,我也没具体写出来。

这里我再分享一段海明威的话,个人觉得非常微妙。海明威曾经说过:“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的原理去写作,关于显现出来的任何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丰厚起来。

我理解的大意是: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正通过笔端表现出来的,只有八分之一。

这有点像我们的国画意境。我们想画一座高山,在一张纸上直白的画出来,再怎么极尽笔墨去描绘,我们看到的不过只是画面上有限范围的山。可伟大的画家们用云层、雪山、古松做屏障和参照物,把一座高山画得遮遮掩掩,云山雾罩,那大山高不可测的巍峨气势就非常生动的在我们眼前呈现了。这样的道理运用到写作中,自然妙趣横生,回味无穷。(这段其实是引用,具体出处实在想不起来了。)

关于留白,很多名家都谈过,感兴趣的大家可以去找来看看,我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了。我是觉得这是提升意境非常好的一个技巧,机会合适的时候,我会尝试着运用。

还有一个写作技巧,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那就是环境的描写与运用。按顺序说这是分享的第七点。

大家读我的文章,很多的评论都是大气厚重,氛围渲染的好,这可能要归功于我对周边环境的描写。

几乎我的所有作品里,我最喜欢的部分或者说最享受的部分,其实都是环境描写。一方面,我会比较沉浸在我描写的画面里,觉得很有妙趣。能表达出主观上我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在我看来,环境的描写就是这篇文字的润滑剂,是流淌在文章中的空气和小河,是飞在故事丛林里的游鱼和飞鸟,它们的存在不至于让文章读起来过分干瘪。大家能在环境的描写里喘口气,沉淀一下之前的情绪。顺带为接下来的故事做好准备。

通常我把环境描写放在开篇,结尾,和两个故事中间。起到的作用是铺垫,总结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有些不好言说的情绪通过环境的渲染也能做到。这在《大雨滂沱》里的气氛渲染里, 体现得比较直接。

最后再分享一点,按顺序是第八点我们写什么?感觉没什么可写了怎么办?我目前觉得最好的练笔其实是家族故事。最有意义的书写也是家族故事。如果不想写家族故事,还能写什么?静下来想想人生过往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想事件的过程,想它能让你记下来的点。再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被震撼到,这往往就是故事背后的意义。

试问:在信息如此爆炸的现代,谁的人生里没经历过几件大事?谁又没听到过几件震撼心灵的,久久不能平复的新闻事件呢?仔细想来,我们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我陆续写了《关东往事》《村庄》和《母亲》。我自己命名它们是是我的回望三部曲。是我致敬和记录家族长辈的三部作品。最初的发心就是记录。

写完这几个故事,我刚好读到了蔡崇达的《皮囊》和《命运》。

这里引用一下黑狗达阿蔡的分享:他说他的第一本书《皮囊》开创了非虚构体小说的先河,他书中的这些原型在他实际生活里的每一处,但又在他的笔下,赋予了新的生命。阿蔡说,他通过纸笔生下了阿太和妈妈的人生。这话我特别有感触。

他把他的家族故事记录下来,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更多鲜活的生命和生命里的不同形态,这是他书写的意义。好像这和我书写回望三部曲很是异曲同工。由此,我想这也是我们一部分人书写的意义。

写完我的回望三部曲,我发觉其实我是跟着那些老故事,再次成长了一回。我知道了人生三大终极问题里的前两个。我是谁?我从哪来?我知道了每个家族延续到现在都称得上是奇迹,而每个人又都在平凡的角落里书写着不为人知的传奇。

写家族故事的前提是要静心去跟家族的老人细细挖掘,我在跟我母亲冗长细碎的对话中,感受到我和她的距离几十年后走得更近了,我时常会听得泪流满面,心里深深地感叹,之前的人们太不容易了,称得上伟大。

我一边听一边整理,一边想,这些故事我再不写,恐怕后面就再没人知道了,那书写的意义其实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写完了,我也会如释重负,带着不一样的心情开启后面的生活,我知道以后要告诉孩子些什么,也会和他们一起加倍珍惜。

由此,我也想建议大家都尝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家族故事,既然我们有了这个执笔的能力。相信写完以后会收获不一样的惊讶和感叹,也会觉得特别有意义。

而从最熟悉、最有感情的家族故事入手,也能锻炼我们的整理能力,表达能力。现在想,我的新人阶段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写作的感觉越来越顺了以后,再遇到心动的题材,也能得心应手的表达出来。像我的虚构小说《秧歌》《躲星》包括《大雨滂沱》,就是这么产生的。

《秧歌》《躲星》是疫情时期,人在极度压抑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其实两个作品都有一点点人物原型,我听到的瞬间有了触动,就稍加构思把他们呈现出来了。

《秧歌》的原型是毛不易的一首歌,叫《东北民谣》,听完之后我就想,这画面太美了。正是我们东北老家记忆中美好的样子。我要把它用文字试着描绘出来。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无中生有的演练,虽说故事情节比较落入俗套,但因为是疫情过后的第一个新年,我想要写一些喜庆热烈的画面对冲阴霾,所以对我来说,也很值得纪念。

而《躲星》是我听说了一对父子的真实故事:儿子耍钱不务正业,父亲恨铁不成钢气急败坏地骂他,儿子本来输了钱就又羞又恼,被父亲骂完更加难过。结果他连夜发烧,又没人管,烧成了大叶性肺炎。最后烧得肺叶脱落,吐血而死。父亲后来自然是后悔到不行,到死也不能原谅自己。

我想到了很多父子之间的问题,大多数是不会好好沟通导致。尤其是我们东北的父子,这一点帮主竹林外在点评的时候get到了,越爱越骂,爱的越深,骂的越痛。

当时正处在疫情的笼罩之下,我正想写一篇记录疫情的文字,就这个把故事和我们东北一百多年前的鼠疫结合到了一起,在故事里,我让他们再续前缘。这才有了《躲星》。

这两篇故事虽然都是虚拟的,但是写作初衷非常明显。一个是要喜庆热烈的画面,二是要父子再续前缘,连带记录疫情。因为写作意图明显,所以写起来也很顺畅。

包括最近的大胆尝试---《大雨滂沱》,他的原型是十多年前的一次新闻事件,当时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前些日子鬼使神差的一个契机,我想尝试着挖一下社会阴暗的一面,借此反应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带着这样的发心,一路写下来都也比较顺利。

我总结,虚拟小说的写作目的,即发心最重要,它就像是这趟写作之旅的定海神针。主题定了,所有的动作都围绕这个主题去设计,会比较不容易跑偏并且越写越带感。

以上,就是我写小说半年时间的复盘汇报,好像又简单又冗长。

最后做个大致总结:

1、读书时的选择,其实就是找对标;

2、写作时的定位,也就是给自己立人设;

3、然后是取材真实,这其实是在讲方法;

4、写作的发心,即主题、目的、写作意义;

5、写作的态度,要沉浸并且心存敬畏;

浅谈两个写作技巧:

6、留白的艺术;7、环境的运用;

8、最后讲到了素材库的来源:用家族故事练心、练手,用社会故事撒开了手笔去信马由缰地驰骋,去表达内心,直至在文字的世界里开疆拓土,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文字山河。

我把我说给你听,时间还长,余下的故事我们慢慢讲。

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谢谢大家!~

                                                                                                        张司令 写于北京

                                                                                                              2023年5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