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万历十五年》
你读过《万历十五年》了吗?这本书容易阅读吗?读懂了吗?
《万历十五年》是我2018年选择阅读的第一本书,可见我对这本书的重视度。
读了一遍,发现并未读懂,于是又读了一遍。
从热播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后,这本书也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而热火朝天,但我抑制住自己追捧潮流,不想被别人带着走。
虽然此书在各大购书平台仍然排在畅销榜的前列,但已降温。现在阅读刚刚好。
这本书有多个版本,我选择的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7年5月第48次印刷的版本。
我读《万历十五年》一、阅读此书前,先提三个问题给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收益更大。
阅读这本书之前,心中有三个疑问。
一是为什么书名叫《万历十五年》,难道是讲万历皇帝的第十五个年头发生的事情?
二是这本书到底写了些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目的?
三是读了这本书之后,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思考?
带着这三个问题,我开始了阅读。
二、前言里藏着重要信息,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抓住作者的目的这一宗旨,读起来更容易理解。
在前言中,我发现了作者写作该书的目的,作者是这样说:
“笔者以为,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
我的第二疑问算是找到了一半的答案。
也就是说,作者讲述的所有故事都是为了呈现这个目的。
这本书并非容易阅读,有了作者的这个目的作为基础,有利于理解。
如果没有阅读序言,不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会增加阅读难度。
三、作者为什么把书名定为“万历十五年”?
作者为什么要用万历十五年作为书名?
万历十五年即是1587年,万历当皇帝的第15个年头。发生了两件事情,尤其是第二件事情,竟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斗争的契机,导致了今后数十年皇帝与臣僚的对立,而且涉及整个帝国。
第一件事是有人假传午朝大典,没有找到何人而为,皇帝为了惩罚官员昏昏然,处罚了所有在京供职官员的俸禄。
第二件事是万历皇帝册封爱妃郑氏为皇贵妃,德妃。消息传出,就有一位给事中上疏提出异议,其理由是按照伦理和习惯,这种尊荣应该首先授予皇长子的母亲恭妃王氏,德妃郑氏仅为皇三子的母亲,后来居上,实在是本末颠倒。这一异议引起引起了万历的不爽,但册封大典照常进行。
作者以“万历十五年”为书名,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从作者挑选的几位人物及其讲述的故事来看,也就这一因素最为贴近。
四、本书介绍了五位重要人物,但这几位重量级选手又和1587有何关系?
全书一共七章,主要讲述了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和李贽等几位人物。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位人物来写?这几位人物与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的关系有多紧密?需要探讨一下。
张居正,1572年开始担任首辅,1582年就去世了,离1587年还有好几年。单从时间上来看,看不出什么关联。
万历于1572年登基,张居正当首辅,与其说辅佐他,不如说权倾朝野辅导他,因为一个几岁的孩子,怎么懂得治理天下。
但万历皇帝年幼,离不开张居正的辅佐,虽然权倾朝野,但也是尽心尽责。到后来万历知道张居正贪污腐败,玩弄职权,虽然张居正已去世,仍然被抄家。
其实,作者写的五个人物当中,前四个与本书的关键都好理解,但最后一位李贽,可能需要讲讲。
李贽是著名的思想家,他有才华,思维独特,有个人见解,所以天生就有“逆向”气质。
比如,在嘉靖三十一年,他考中举人后,出于对朱熹所注解经义的反感和对官场黑暗的不屑,死活不去考进士。
再比如,在官场过了二十多年,愤然辞官,独自去著书立学。
怀着对黑暗官场的憎恶,写了很多具有批判性质的书籍,例如《焚书》《续焚书》《续藏书》等,是反道学、批判圣道的代表作。
他痛斥道学家盲目尊孔的迷信思想,说道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穿着儒雅,行若猪狗。他反对男尊女卑。
李贽的大胆言论在当时把儒家思想奉为神祗的时代,他受到了守旧官僚体制的猛烈批判和排挤,说他惑乱人心,最终万历皇帝以“倡言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讲李贽逮捕。李贽在狱中生病,不忍现实,用一把剃刀割喉自尽。他的作品也被列入禁毁书。
了解了李贽的经历,就能明白黄仁宇先生为什么要写李贽。
其实,从时间上来说,李贽与万历十五年这个时间点的关联不大。但是,李贽的这个例子正好说明了反对儒家思想与当时官僚体制的争锋相对,以此说明作者在前言提出看看“道德代替法制”的见解,表达作者对当时体制的抨击。
读完本书后,我又去读了《明朝那些事儿》,颠覆了我对《明朝那些事儿》的认识,也改变了我对《万历十五年》的态度。有对比才有差距,无疑,前者优于后者,更能让人去思考历史背后的问题,所以,《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好书,值得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