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读书成长励志

《太上感应篇》:心念善恶、祸福相应的明理教诫

2019-03-29  本文已影响1人  仁钦小师兄

      之前 ,仁钦小师兄已经学习和分享了两部传统文化的著作——《了凡四训》和《弟子规》。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太上感应篇》,也是我自己研读传统文化经典系列的第三篇读书笔记。 

      众所周知,儒释道是中华文化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弟子规》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行为准则,而《太上感应篇》则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基础之一。“太上”就是本篇的作者,他是周朝时的圣人,姓李,名耳,字伯阳,后人尊称他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是道家的创始人。

      《太上感应篇》就是太上老君教化世人的一部经典,教人断恶修善、明了因果规律的实相。

      下面摘录《太上感应篇》原文几处,附上自己的一点感悟,与大家分享和共勉。


      1、“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这一句是全篇的首句,自然也是全文的统领。太上即是太上老君,他说人的祸福本没有固定的门路,善恶自有相应的感召。在没有读本篇之前,我一直以为善恶报应之说只有在佛教思想之中才有系统的阐述。现在看来,这真是很浅陋的看法。儒家、道家的思想中也有明确的断恶修善之说,都在告诫人们要力行善举、戒除恶行、有所敬畏。


      2、“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为什么儒释道是中华文化的三个根本?为什么要把他们最基础的经典拿到一起来学习?因为,通过对比会发现三家有很多的共通之处。比如这里的“忠孝友悌”就与《论语·述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相呼应;“正己化人”在《论语》里怎么说,不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可见,这些基础的道德准则是立身之本、是共通的,而我们又能做到多少呢?


      3、“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乍一看似乎过于简单,它是说看见别人有所成就,就像自己成功了一样;看见别人失败,就像自己有过失一般。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待别人成功的赞美似乎总有那么一点嫉妒和不甘,对待别人的失败似乎也总有那么一点庆幸和漠然。道理简单,却真的是直指我们心性的深处。佛家有云:“随喜功德,恒顺众生”,也是这个意思。


      4、“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很多文化上的传承是融入在成语里、诗句中的。我们经常用,但却不知道它出自哪里,就像这句“受宠若惊”是出自《太上感应篇》。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做人的修为和处事的智慧,在受到侮辱的时候不埋怨,隐忍而坚定;在受到赞扬的时候不趾高气扬,而反观自省、不得意忘形。


      5、“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起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

      这句话来自《太上感应篇》的最后一段,也可以说是对全篇内容的一个小结。在本篇开头,老子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那么到底是什么在感召祸福呢?在这里,老子给出了答案,就是我们的善心和恶念。吉凶祸福之门就在我们念头启动的地方。所以说,老子教化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后面也可以无缝衔接上两句“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读书和学习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看了太多的书、学了太多的知识,却过不好我们的人生。当然,能不能过好人生并不由某个单一因素来决定,每个人幸福成功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在哪个领域去读书学习,讲究的是闻、思、修相结合,你要愿意去看、去学、去想、去练,愿我们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