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磊/荠菜饺子
荠菜饺子
文/石岩磊
“民以食为天”的老话在日常生活中可谓无孔不入,从见面打招呼的“你吃了吗”,到随处可见由吃衍生出的词语,比如吃苦、吃亏、吃得开、软硬不吃等等,逢年过节更是讲究吃了,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不一而足,就连二十四个节气也都和吃挂着钩,“冬至饺子,夏至面”,“立春咬饼,立秋啃瓜”,人们无不要千方百计地大饱口福,而我家也是跟随时令变着花样地调剂口味。
“咱家有铲子吗?”昨天上午,爱人的问话让我一头雾水,她见我迷惑不解的样子,便解释说:“明天是惊蛰,我到楼下挖些荠菜包饺子吃吧。”我想了想回道:“好像没有,不过我可以做一个。”然后便从工具箱里翻出一块铁片,用钳子将前端弯成V形,后半部分再拿胶布和胶带反复缠上几层,一把简易的铲子就做好了。中午时,她真的拎回来一袋子刚挖的荠菜,脸上的汗珠似乎写满了骄傲。
荠菜是种野菜,多生长在麦田里,路边道旁也常见,叶和根都能吃,可凉拌也可做馅,味道鲜美且营养丰富,据说还有清肝调脾、和血利水的功效,可从挖到吃的整个过程也并非易事。眼下冰雪消融大地回春,荠菜也开始冒头,但它表面被尘土覆盖很难发现,采摘时要小心翼翼地连根铲出,清洗更是件费时费水的事,最后棵棵碧绿鲜嫩的菜芽被淘洗干净时,还是会令人立马口齿生津垂涎欲滴。
虽然一年四季都能找到荠菜,但是初春野生的最佳,不但嫩而多汁,而且清香味格外浓郁。现在市面上也能买到荠菜,可总觉得不是那个味儿了,这是一种不好言说的感觉,大概是少了身体力行的体验感吧。我们经常会有类似的感受,向往儿时童年的天真烂漫,追忆青春年少时的激情四射,回味儿女绕膝时的酣畅淋漓,一幕幕的旧事总是充满温馨,似是咀嚼野菜时的唇齿留香。
或许不是因为我们老了多回忆,而是由于匆匆走过的岁月就像是在挖荠菜:满怀憧憬地冲出家门,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地面上难以发现野菜的踪影,只有瞪大眼睛来回地搜寻才会找见目标,并要不断地分辨真假免得吃亏上当,淘洗时更是严阵以待,既要剔除杂质灰土,又得防止辛劳的果实被冲走付诸东流,在千小心万谨慎中,我们才终于能够吃到可口的野菜饺子,其中的不易大概只有指尖最清楚。
我们转山转水,转不出自己的足迹,我们走东走西,走不出自己的心境,生活可能就是一种体味,得用脚去丈量,要用手去触摸,最终需用心去感受,感受那份真实,感受那份真情,阳光也便不燥,微风也便正好。我忽然明白了荠菜好吃的原因,是源于亲力亲为的真切,它虽算不上山珍海味,但却是接地气的劳动成果,每个叶片上都残存着热切寻觅的目光,每个根茎上都留有用力时的指印,做出的饭菜自然多了别样的味道,我也就开始期待起今天中午的饺子了。
2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