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冬至,各朝各代都是怎么过冬至的?又有哪些好吃的呢?

2020-12-22  本文已影响0人  梦槐文史

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吴中竹枝词》

前言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冬至日,这一天是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这一天过后就会进九了,会迎来整个的冬天最寒冷的一段时光。

冬至除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外,还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传统节日,那么中国各朝各代都是怎么过冬至的呢?


历朝历代的冬至习俗

冬至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黄帝时代,据说黄帝时期的已酉年元旦也正好是冬至日,所以当时冬至和过年有着相似的意义,都是一年周而复始的开端。

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史记·封禅书》

在汉代之前的周秦时期,当时的人们以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过冬至就是在过新年,是为了除旧迎新,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古人还认为冬至是大吉之日,因为自冬至开始,白昼开始逐渐变长,天地阳气开始越来越盛,下一个循环即将开始。所以人们也往往选择在冬至这一天进行祭祖、家庭聚餐等活动。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汉书》

到了汉朝时期,汉武帝采用了夏历之后,冬至和新年才被真正区分开来。

自汉代以后,人们在这一天开始单纯的过冬至节,但是冬至的意义依然颇为重大。人们认为冬至前后应当休养生息,以备来年更好的劳作,所以汉朝过冬至的时候朝廷会专门放假休息。

当时人们管冬至叫做“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冬节当天群臣休朝,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全国百姓都会先放下手头的差事来过冬节,那是真正的举国欢庆。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后汉书》

冬至始,人主与群臣左右从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从乐五日,以迎日至之礼。——《太平御览》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冬至又被称为“亚岁”,在这一天晚辈需要向长辈行节礼。

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对于冬至的重视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冬至这一天,朝廷的内外官吏都和过春节一样,拥有七天长假,而普通的老百姓也会放三天假。最为隆重的是,皇帝在这一天还会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武林旧事 · 冬至》

自唐宋之后,冬至逐渐成为了人们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


冬至美食

冬至的时候各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特色美食。

北方人一般习惯在这一天包饺子吃,据说这个习俗是源自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一味可以祛寒的食疗方子。

据说张仲景告老还乡的时候正值寒冬,那一年冬天寒风刺骨、大雪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而且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十分难受。

回到家后,张仲景十分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于是他调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名曰“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的制作过程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因为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便给它取名叫“娇耳”。

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当时每个穷人得到一碗热汤,汤中盛有两枚“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也为了防治冻耳,便在冬至之日熬煮“娇耳”,后来慢慢的,娇耳就变成了现在的水饺了。

至今北方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与北方人不同,南方人过冬至的美食则以米食为主,最常见的莫过于汤圆了。

古时候还有诗人写下了“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平安包皮如意馅,冰天雪地不觉寒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珠江水淘。”的诗句来形容南方人过冬至的盛况。


结语

2020年是一个多事之秋,冬至过了,年关将近,马上会迎来新的一年,希望一切都会更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