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们一起偷菜,现在你对我三天可见”

2018-03-26  本文已影响0人  YOUNG客栈

不久前,周末想看一部电影,隐约记得小A在朋友圈推荐过电影列表,我点进她的朋友圈想记下具体的电影名称,结果空空如也,只剩一条线,上面有几个大字:朋友仅展示近三天朋友圈。

你的朋友圈是仅三天可见吗?

1

“允许查看朋友圈范围”

2017年,微信全新推出的“6.5.6”版本,包含了一项自2012年微信上线后,首次允许用户把自己的分享藏起来的新功能——在隐私选项下增添了“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这一设置,选项有三天、半年和全部三种。

这项功能,可以说是方便了很多用户的潜在需求,用户不再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筛选以前发布的,现在却不想继续留存的朋友圈,只需要打开微信隐私的开关设置即可。

在这项功能推出了一年之久的时间内,越来越多的人将朋友圈设置成了“三天可见”,功能设置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烦恼,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网络时代现代人的社交困境。

2

“信息化与隐私权”

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交互设计要提供给用户足够的安全感,不能侵犯用户隐私。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隐私越来越难,信息的曝光度越来越强,但是人们也越来越渴望隐私。因此,由于人们的需求,微信方面在隐私设置上也是一直不断更新。

从最初的朋友圈可见权限,到更新提醒,再到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除此之外还有陌生人是否可见以及指定可见与不可见,我们不难发现,在隐私方面的功能呈现愈加复杂的发展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我们社交范围扩大,好友数量激增所产生的结果。

由于好友里面陌生人和新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些隐私权,因此隐私功能一直在被优化,产品在不断提高用户所谓的安全感,而这正好跟“高度信息化无隐私可言”呈现一种对立。不过其实也印证了,正是因为“高度信息化无隐私可言”,人们才更在意隐私。

3

“朋友与朋友圈”

朋友圈是我们了解朋友生活动态的一种方式,常常因为朋友发的某家餐馆的诱人照片而留下印象,并且在下一次决定去哪儿聚餐时突然想起,但是当你想去那位朋友的朋友圈寻找时,却发现朋友已经设置了“三天可见”。因此,“三天可见”的确影响了我们对于某些未能及时存留下的消息的获取。

但是,“三天可见”的逐渐兴起,也伴随着朋友圈内容质量的不断下降,原创内容越来越少,广告性质越来越多,认真看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少,好友多了点赞数评论数却大不如从前等等一系列现象。

因此,对于一些抱怨“明明陌生人都能看十张照片,而好友却只能看三天”的人,在这里只想说,既然朋友圈的内容和朋友的关系越来越远,能看多少天已经不重要了,如果你真的想找寻到朋友去的餐厅的名字,为何不直接和他沟通呢?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沟通,无论你能看多少天,也不过是“朋友圈式朋友”。

4

“三天可见到底是好是坏”

对于这个问题,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因为做同样的功能对于不同的人,发挥出的作用是不同的。节选了一些网络上大家对于“三天可见”的评论:

“我设置三天可见的原因纯粹是,有些人不会跟你聊天,朋友圈也不会评论,你甚至都会忘了他的存在,但是却会悄悄翻你的朋友圈,跟别人讨论你怎样怎样,或褒奖或鄙夷。我不希望我的生活变成别人讨论的对象,仅此而已。”

“每个人稳定的生活状态、审美水准、心性大概也就维持半年。短时间内改变自己太难了,按下“只允许好友查阅近三天的朋友圈”比较轻松啊。所以,设置仅三天可见,是在跟过去那个很挫很落魄的自己说再见。”

“每天看着那个投资人,这个创业者这么厉害,感觉自己发的东西好lOW啊,他们看到我的朋友圈会怎么想,哎呀好难受,我自己都不想看”“我感觉我以前发的东西太没价值了,你们不要看啊”“我发的内容毫无营养,那些厉害的人一定是不会关注我的”。

从评论中,我们不乏能感觉到,由于网络社交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内心的变化,也让网络社交变得复杂,因此“三天可见”也可以看作是对社交复杂化所作出的一种减法。

但是,这也不禁让人思考:如果一味的开发近似屏蔽的隐私保护功能,那网络社交软件到底该何去何从呢?

文章虽然结束了,但是思考还没结束,有人问“那为何一定是三天可见,不是一天也不是两天呢?”对于这个问题,在不断的寻找中,终于得到了答案,那就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看完文章之后,你对“允许查看朋友圈范围”有什么想法呢?你是否设置了三天可见呢?欢迎大家积极留言给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的看法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