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儿时记忆
小城——儿时记忆 小城——儿时记忆 小城——儿时记忆
记忆中小时候家里规矩特别多,除了自己家里人相处的礼节,还有很多家里来客人了,接人待客的礼节。
做饭的时候要去帮忙干活,挑水、摘菜、烧火、端盘子递碗;吃饭的时候不能一手拿筷子一手拿勺子;不能发出biaji声;不能吃着碗里的看着盘子里的;夹菜的时候不能在盘子里挑来翻去;吃饱了要端着空碗跟大家告知一下,我吃饱了,你们慢慢吃。饭后要帮忙收拾碗筷,刷锅洗碗。
这些礼节规矩如果没做好,脾气好点儿的长辈会跟你轻言细语地说,脾气不好的长辈会直接把手里的筷子倒过来捏着,一声不响地敲打你几下。于是,孩子们在长辈们的敦促教育下学会了各种礼节规矩。
记忆中有时候家里来客人了,要放鞭炮迎接。提前准备好干净的最好就是崭新的毛巾、洗脸盆、香皂。等客人进门,提前安排好了的那个孩子就端着水温微烫的大半盆热水,心里紧张兴奋,想看看客人到底是什么模样,有没有给我们带着水果糖,眼睛却盯着手中的盆脚下的路,必须稳稳妥妥地把这盆水放到洗脸架上。
整个过程不能犯错,错了肯定要被秋后算账,吃竹笋炒肉。其实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肉吃。
一般都是挑机灵稳重的孩子来完成这个过程。我们这些小一点儿的,在大门外,大人后面,探着头好奇地围观,默默地揣摩学习。万一哪天挑到自己端洗脸水,可不能出错。
客人洗脸后,家里的大人就递上一杯温开水,这是用来嗽嘴的。嗯哼,就是嗽口水。嗽嘴后,再递一杯刚刚冲泡的当年春季采摘出来绿茶。
大人们陪伴着客人寒暄聊家常,边聊天边吃吃南瓜籽、葵花籽、麻叶儿、时令水果以及其他各种零食。
孩子们好奇地围观一下,就去帮忙做其他事情了。这样的时候吃饭是轮不到孩子们,我们在厨房吃一点儿大人预留的菜,该上学的去上学;该打猪草的去打猪草;该放牛的去放牛。
今天家里有客人,上学的时候要带着好吃的菜饭,带去给老师吃。老师有时候会是外地人,住校。自己种菜,自己做饭。但凡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大人孩子都会想着带给老师一些。家里种的萝卜白菜,过年杀的猪,自己家打的豆腐,都往老师那里送。
嗯哼,吃了这些饭菜,如果犯错了,不好好用功读书了,老师依然是该打手心照打不误。回去是不敢告诉家长的,家长知道了又是一顿暴揍。
一个院子里的同学,哪个多嘴多舌回去说给大人们知道了,上学路上肯定拿眼狠狠地瞪他,那会儿巴不得把他瞪出一个大窟窿。
眼神不够锋利,那些同学活蹦乱跳地继续多嘴多舌。心里暗暗地想,要不要哪天拿个麻袋套他头上,暴揍他一顿。
至今没有找到麻袋,后来没有找到那个同学,慢慢地连那个同学叫做什么名字都不记得,大家逐渐消散在岁月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