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溶夜读-设计师书单读书@IT·互联网

#溶溶夜读—设计师书单# 6/100《腾讯传》—企鹅帝国的报告文

2017-05-25  本文已影响249人  fe3cbdf9cb39

谈这本《腾讯传》之前,我想先谈谈另外一篇对我深有影响的文章:1978年1月的《人民文学》第1期刊登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文章第一次将躲在书斋中的数学家陈景润,推上了全国人民仰慕的圣坛。素数之和必为合数的艰深命题成为了国民热议,虽然其实99.9%的人并不知道那真正意味着什么,但是那篇文章和之后一系列描写科学家的文章一起,描绘出了新中国一批奋勇拼搏的科学家群像,暗合了文革之后科技价值重新闪现的时代潮流,激发了整整一代人对科学的热情。

然而,和国外成熟的传记创作市场和产业不同的是,关于商人这个群体,关于企业家的奋斗历程,中国却鲜有十分正经的作家花心血认真的研究,并拿出毕生所有的才华来描述这群人。这群人没有为国争光的光环,草草莽莽的开始自己的在一般大众眼中不算事业的事业,被看作精明和算计的代名词,即使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文人们仍然很惜笔墨,市面上并没有几部正经写实的描述企业创业和发展的纪实性著作诞生。象池莉这样的作家,虽然也描写了精彩的商战和家族斗争,也没有指名道姓的写哪家企业,只能算是小说而已,读者并不当真。出版业倒是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催生出了各种企业家自传。但是这样的传记摆脱不了王婆卖瓜自嗨而已的窘境。

《腾讯传》的作者吴晓波老师自称是一位严肃而敏锐的财经作家,但公众形象却又有些纷繁复杂,蓝狮子出版、自媒体内容和经营者、企业家社团和企业家创投会、以及极品工匠的策划和推崇者。

作为这本书的作者,他的身份本身就成为了本书的一个很大的吸引点:

首先,他是知识分子的代表,熟稔各种财经学术知识和经济分析方法,对于经济数据的洞察十分的独特,又令人信服。每每听到他从数字中发掘一般人忽略的含义时,都十分佩服,不禁感叹:真是的,如果他不说,我真的看不来,可是他说了,我就觉得真的数字一下子就自己会说话啦,说的明明就是他说的那样。

同时,他又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现象有着自己的感知和观察,对社会的变迁有着自成一派的理解,他接受很多、分析很多、批判很多、展望很多,时而怀旧时而又变幻成潮流一派,混杂的各种思想和做法融合于“吴晓波”这样一个人物品牌之中,反而有了一种奇妙的统一感。

最后,他是个诗人。他经常带着诗人的情怀,在他的文字中倾泄着即时的感慨,那些感慨带着强烈的画面感,带着艺术家、文学家才有的对时代、对大自然、对一切宏大和细小事物的美学描绘、哲学意趣和情感投注。这是独特的吴晓波文字的力量。

所以无论是读《腾讯传》,还是看吴晓波的其他作品,大到几十万字的大部头著作,小到每天早上五分钟的《每天听见吴晓波》,我都有那种被唤醒的内心深处的悸动,就如同当初读到那篇弥漫在我整个高中时代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样,撩拨着我对于科技、商业、经济、人文的热情,放弃了自己擅长的文科,坚持走理科为主,文科为辅的道路。

故事要这么说才好听,才有人要听,才能听出味道来。

每天的早餐时间,我在公司的食堂打好饭,一步一趋的走到窗明几净的餐桌上,郑重的带上耳机,在吴老师浓重的南方普通话中,开始一天的思索和追寻。

他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

《腾讯传》的描述语言是吴老师一贯的故事加数据加咏叹的风格,在我看来,就是企鹅帝国的报告文学。

百度百科: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特点是真实,艺术加工,形象性,抒情性。

从写作的真实性来讲,叙事的材料经过仔细的梳理和查证,逻辑清晰、条理明确、数据确凿、对比翔实、分析深刻,各项事实之间还从不同当事人和资料中相互得到了印证,十分可信。

从写作的情感性来讲,每章节开始引用了象征意义的名人格言,而在每每遇到腾讯发展的关键节点时,吴老师不着痕迹的加入了他诗人般的感悟,文学的艺术描写手法不断调动着读者的心绪,跟着起起伏伏。

如同营养搭配丰富,烹饪手法高超的大厨一般,吴老师精心烹制的这道美食,让我在这味道里痴醉。

下面终于回归到读这本书本身了。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进化论”这个词我非常认同,结合最近在商学院战略管理课上学到的“dropbox”案例,以及其他一些互联网公司的创业和发展案例,我得到一个非常大的启示:企业的价值在于满足需求,商业的价值在于交换需求,而这些需求不是企业自己在脑子里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在市场上各种需求中不断演化发展出来的。如同自然世界一样,商业世界的各种买卖关系,都是各种自然演化的结果。符合了某种需求、满足了某种需要,你就有存在的价值,如果激活了更大程度的需求,你就得以立足并找到持续的盈利点。同样,无论多大的公司、多伟大的名字,当你一旦脱离了这个路线,那么比自然界更加敏锐的商业世界,不会管你是怎样的地位,涮你没商量。

道理是不是太简单了?

但具体到每个商业场景,每个商业决策,要保持清醒,坚持判断,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很多事情在当时看来,资源、力量对比都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况,在黑暗中判断要前进的方向,仅仅凭着一种信念,有多少人能朝着黑漆漆的正确方向迈对步,并且一次一次这样的走下去?如果发现走错了,又有多少人,能够强忍住怨天尤人的心绪,保持冷静的继续摸索道路,然后重拾勇气走下去?这就像90后们常常去玩的密室游戏。但是密室最多也就几个小时、实在出不去了还可以求救,如果每天你就在密室中呢?你得有多大的勇气、毅力、耐心和智慧,才能在天天不中断的密室游戏下去?

Part1 创业:1998-2004

腾讯的创业过程就是一群年轻人玩密室的过程。一路上真的是误打误撞,在不断的摸索中,紧紧抓住用户的需求,不断的进行进化。

一开始,腾讯不过是要做一个附带网页功能“寻呼机”运营平台,起点不高,但却扣住了信息和人际沟通的脉搏。产品和业务虽然做的有声有色,但其依附的主战道却很快的陨落了。寻呼机昙花一现,迅速被手机替代。

进化中的腾讯顺着用户的脉络,抓住了第二个战道—短信,几经周折傍上运营商这个“大款”,成为“移动梦网”的内容和服务提供商,和同时代的巨婴“中国移动”一起成长,在互联网公司中早早的开始了盈利。

在这个时期,诞生了“OICQ”(后改名叫QQ)这个默默的小巨人,这个带着“寻呼机”滴滴声的家伙,从生命之初,就沿着不断满足用户需要的道路而去,见山钻洞,见水铺桥,一路上有惊无险,逐渐长成了拥有亿万用户的即时通讯软件。几位出生于大学校园的创始人精疲力尽却又不离不弃的喂养着这个见风就长的小怪物。这是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一种独特的现象,是中国用户现实生活在互联网上的集中反映,从诞生伊始,就大大有别于美国互联网公司的精英故事。

其中有一个只有设计师才会特别在意的细节,就是QQ企鹅形象的诞生。最初为了避免和以色列即时通信软件“icq”的形象区别,腾讯挑选了企鹅形象作为标志物,但是在1999年某次交易会上制作了企鹅形象的储钱罐,由于原来画的企鹅太瘦站不稳,制作方擅自改成了胖企鹅,却被腾讯自己人都觉得十分可爱。后来被设计公司东利行按照这个形象进行了专业的重设计,才有了我们现在的QQ企鹅。


马化腾曾希望这个形象能象“HelloKitty”般称为经典卡通形象,但是吴老师说用户其实不愿意身旁摆一个胖企鹅。这点肯定说错了,我和老公谈恋爱时,就是一起去买了一对毛绒企鹅,现在还摆在书柜里,连包装塑料袋都没舍得扔。腾讯没有把企鹅形象做起来,是因为他们还没意识到此处埋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也因为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做这件事的人。

腾讯的融资是被逼的。如果不是因为QQ小怪物实在吃的太多(服务器资源不断增长)太难养活,又没有人愿意收养,创始人估计还在小富即安的自我循环中徘徊着。而无论是当时谈判购买QQ的人还是后来仅有的两家投资者,都疑惑这个玩意儿的未来发展趋势,对其盈利的模式看不清楚。但是那么多用户在上面啊,这点真的没有人意识到日后的巨大价值。只能为腾讯捏把汗了,难做也要做下去,不停的摸索吧。

Part2 出击:2005-2009

比起初创时的窘迫,在有了稳定的投资并且成功上市规范化运作的腾讯,开始大张旗鼓的实践着“演化”的发展道路。

连QQ这个名字,也是众多自然演化的结果之一,并没有多少人绞尽脑汁的策划它。

在QQ基础上不断衍生出来的QQ秀、QQ游戏、QQ宠物、QQ音乐、QQ空间等等,都是基于同一个逻辑:首先是用户需要——然后拿来主义做出产品——接着根据用户的需求铺上几万个细节的微创新——加入部分免费,逐步进阶的盈利模式。这个朴实的商业逻辑,竟然滚动出一个拥有9亿用户的巨型企鹅商业帝国。从最初设计和打磨QQ,到QQ的家族风生水起,我读到了马化腾在产品设计方面的天赋。

当腾讯把路趟出来的时候,大家忽然都醒了。

先是即时通信软件(IM)的战役甚嚣尘上,各家都养出了自己小怪物纷纷找上门来,网易泡泡(网易)、雅虎通(雅虎)、新浪UC(新浪)、搜Q(搜狐)、E话通(263)、贸易通(阿里)等等对QQ进行了集体围剿,甚至出现了微软这样的国际对手,拉起MSN的大旗,纵横联合集结大家力量准备实现IM的互联互通。这场战役,腾讯保持了足够的克制,看着大家一番折腾,自己继续按照自己的逻辑继续前行。那帮乌合之众忽然自乱阵脚,败下阵去。

之后是腾讯的“拿来主义”让大家十分的恐慌,顿时成为“全民公敌”。有一个可以赚钱的模式,腾讯就会自己直接抄去,自己做得又快又好。我想大家最害怕的是,是腾讯的模仿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在细节上针对用户需求的精细的打磨,再加上QQ亿万用户量级的流量入口和推广可能性,真的是世界无敌。换作是任何一家其他的公司,即使放开让你抄,能抄出一个类似效果的东东吗?

在这个阶段,对于人才的不断引进也是腾讯的一个秘密武器。核心人才在关键岗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产品的成功又给予了人才极大的激励。看着自己做出的产品被亿万人使用,用户数和营收不断的增长,还能有什么样的激励效应能比这更让人心潮澎湃呢?腾讯从创始人到普通员工的投入、执着,是这一代互联网人动人的背影。

我不忍心把文章的字段在这里剧透很多,这本书是#溶溶夜读#中为数不多的建议你一定要去看下原著的书。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史诗般的语境,以及一个个活生生的精彩故事,值得你投入其中,细细品读。

下期我会继续把part3读完,再和你讨论下腾讯这家越来越伟大的公司的各种特质和给我的启示。

留下的一小段,我想吐槽下这本书中我不喜欢的地方。

1.书里面的照片顺序让人存疑。

我感觉编排照片的人一定是另外一个人,因为照片的整体顺序虽然整体上有时间观念,但在具体每张的顺序却不是按照年份时间排的,看起来匪夷所思。第一张2004年,第二张2011年,第三张2000年……主题不明确,内容不连贯,和文章也不对应,不知道意欲何为。翻来覆去看了几次,还是觉得不得要领。

2.书的装帧朴实无华,封套白底烫金,勉强算是经典,但是书籍的排版、照片印刷质量、胶装订的质量都很一般,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之处。不知道是腾讯实在不好意思自吹自擂,还是出版社对吴老师写的书信心十足,没有加入一点点的有品味的设计元素,既不符合吴老师的经典作家风范,也对不住腾讯这样一家用心做事的公司。

3.我最不喜欢的是文中在几次提到软件研发过程中,提到UI设计师时,直接使用了“美工”这个词。作为一个在软件公司工作多年的设计师来说,我们始终对这个词怀着十二分的“反感”,曾在多次场合主动纠正他人,并威胁人家说再叫我美工我就“怎样怎样”。甚至在公司的分享会上,有一段时间我们的第一页ppt都是“我不是美工”。本身“美工”原来是工艺美术专业的行话,尤其是那些搞舞台美术的人,“美工”是尊称。但是到了IT和互联网,“美工”这个词变成了被呼来喝去随意指责刁难的对象,工作形象和价值颇低,所以我们听到这样的称呼一般是先皱眉、再翻白眼,如果能抗议就一定要抗议,如果不能抗议,就把这人拉入心里的“黑名单”。这些年我黑名单上可装了不少人……

《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在书本上遇到忠臣的名字就画一个红印记,碰到奸臣的名字就用香烫一个黑印。

但是,总不能把吴老师也放进黑名单吧......

所以今天的结尾只能“呵呵”了。

书还是写得很精彩的,有这样的书还是很幸福的。

下期part3巨头:2010-2016,下周四再见。

【 溶溶夜读——设计师的书单 】:

溶溶夜,独立品牌设计师,设计和读书都是我的最爱,喜爱笔尖在快意的描绘和书写时触达内心的感觉。

这些年,太多的速食、快餐式阅读,太多被人咀嚼过的东西,自己却变得越来越干涸。终于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我已经不读书了,拿起书也读不进去了。这是最大的一种恐慌。

音乐是饮品,书籍是食粮。设计和写作是消化。这些其实都应是人的本能。把读到的东西与意识中原有的东西进行链接、缝合,进而形成知识的晶体,才能为自己的未来增加一种可能性。

这是溶液夜第100本读书计划的第6本。

上期回顾:《超效率手册:99个目前更全面的时间管理技巧》

下期预告:《腾讯传》—企鹅帝国的报告文学(下)

由于书比较厚分成17章,吴老师的著作又要仔细研读,所以本书分为上下两期。上篇:第1~11章;下篇:第12~17章。

下期溶溶夜读,不见不散。


如果你也有喜欢的书,可以在下面评论处写下书名,说不定下期的 # 溶溶夜读—设计师的书单 # 就是你推荐的书籍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