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东西,比贫穷更可怕
贫穷,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不仅会导致物质层面的匮乏,还会对其心理产生影响。而在心理学家看来,有一种东西,比贫穷更可怕。
嫌贫爱富
首先,贫穷的人容易被周围的人疏远,感受到人情的淡漠。现代社会,“嫌贫爱富”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当一个人富裕时,就会有人来巴结、讨好他,而他一旦陷入困境,身边的人就会对他嗤之以鼻。
出现这种心理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人都有着接近美好事物的心理倾向,希望通过多接触生活富足的人,产生归属感、愉悦感,而有意离开那些身处穷苦的人。
资源交换理论
另一方面,根据资源交换理论(Resource Exchange Theory),人的行为多多少少会受到利益的驱使,那些嫌贫爱富的人认为自己多接触有钱人,能够获得潜在的好处,例如,工作机会、更多的社会资源、更开阔的视野等。
而与穷苦的人相处,自己不但得不到任何好处,还可能需要付出自己的资源去帮助他们,所以,那些利益至上的人往往很排斥穷人。
在那些穷人看来,身边的亲戚、朋友都在有意疏远自己,于是,他们会感到孤独和自卑,他们会觉得自己是不受待见的。
比贫穷更可怕是没有希望
相信大家都听过“望梅止渴”这个故事,当士兵听说前方有梅林时,便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走出了穷山荒岭。虽然前方其实并没有梅林,但是,给了大家希望,正是有了希望,让劳累疲惫的士兵有了继续前行的东西,最终走出困境。
对于穷人来说,也同样如此,当人们陷入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中时,很容易感到苦日子没有尽头,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生活也不会有太大起色,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
如何理解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呢?陷入习得性无助状态时,又应该做些什么呢?推荐心理学课程
当我们陷入“习得性无助”心理时,即便有改善生活的机会出现,我们也没有信心去抓住机会,而是进入自怨自艾的恶性循环,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摆脱贫穷。
例如,有的人由于自身能力与所处环境的限制,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工作,靠着政府微薄的补贴过日子,久而久之,干脆就放弃了挣扎,选择在家过上行尸走肉一般的生活。
有的人因为没钱供孩子读书,便让孩子中途辍学帮家里干活,这样一来反而使孩子缺乏教育背景,失去工作竞争力,未来无法找到薪资更高的工作,让整个家庭继续贫穷下去。
因此,当我们失去对未来的希望,不对自己的能力抱有信心,并陷入“习得性无助”心理循环之后,就会失去更多本可以尝试、努力变好的机会,失去对生活的格局与远见,只把目光局限在当下的困境中。
这样一来,只会让自己的生活陷入贫穷的恶性循环,看不到转折,从这个角度看,比贫穷更可怕的,是没有了希望。
作者: Mr吴庆
参考资料:《资源交换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