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农家小男人pdf

如何优雅地“绑架”他人的思想

2015-10-13  本文已影响10841人  感怀昨天

上面这张“父亲打伞图”很多人都不陌生,前一段时间在各大微博、社区和论坛火速蹿红,并由此引发了以“父爱如山”为主题的诸多赞赏和感动,在网络间飞快地蔓延开来。照片传递的信息与网友们的解读基本一致,左手事业,右手未来,肩膀上扛着风雨,父亲的爱沉稳厚重,却又温暖而不失柔情,怎么看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一般情况下,网络话题所挑起的兴奋感往往并不持久,来的快去的也快。所以,集体感慨一番完毕,大家的注意力又转移到了其他地方。

可是,没过多久有位高能博主又把这张图发了出来,不过这次是和另一张“母亲打伞图”并排放在一起(如下),同时配上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和女人带孩子的不同”。然后,就留下目瞪口呆的看官们各自在风中凌乱……

不得不承认,发博的这位仁兄想象力非常丰富,看问题的角度也很有趣。一个好男人“榜样”光辉四射的形象,居然瞬间被“颠覆”出些许负面的味道。两张图放在一起看,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简直毫无违和感!

而图片背后隐藏的潜台词才是真正的杀伤力:他提着公文包,我还拎着刚买的菜呢!下雨天,他让孩子自己背着书包踩水,就不能像我一样抱着吗?他的伞小,我的伞也不大吧?最关键的是,我把一切收拾妥当的同时,还能保持花枝招展的仪态,再看看他把自己都淋成什么鸟样了?

当然,博主发图的本意或许纯粹出于调侃,可是许多热心肠的网友们已经被撩拨得无法淡定了。有为略显狼狈的父亲鸣不平的,也有为母亲强大的气场点赞的,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更有脑洞大开者已经把话题引申到“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这个层次(母亲抱着的是个女孩)。

不过,也有少数冷静的观众提醒大家,你们想多了。就像相声里面说的那句--“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事实上,毫无关联的图片放在一起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是,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喜欢捕风捉影,仅仅通过一些不完整的、不对称的信息,就按照一厢情愿的理解和推断,得出看似符合逻辑的结论,然后极力引导他人的思维,寻求他人认同自己的观点。说好听点儿,可以叫做心理暗示,说难听了,那就是“绑架”他人的思想。

打伞图只是一个简单而又典型的例子,而我们的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思想“绑架”随处可见。

上学时,语文课会要求学生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作为综合考察阅读、归纳和表述等能力的一种手段,本是无可厚非。可问题在于,原本属于开放性质的主观题目,却被预先设定了唯一的标准答案,变成了一道不折不扣的客观题。说的直白一些就是,除非你是按照我既定的思路来理解这篇文章,否则其他任何想法都是不正确的。

还有那些耳熟能详的名人名言,据说已经被“误传”了成百上千年。不管是爱迪生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还是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经过用心良苦的断章取义之后,已经完全扭曲了原来的本意。而这些变了味的名言,竟也陪伴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如果说过去的思想“绑架”形式过于简单粗暴,那么现在这个过程已经开始变得含蓄和优雅,以至于被“绑架”者往往由始至终都处于浑然不觉的状态。不会再有现成的观点强加于人,取而代之的是颇具指向性的信息,以及恰到好处的引导和提示,然后由看客们自己循着线索导出答案,然而,这答案恰恰是思想“绑架”者所希望呈现的。

我有个比较冷门的爱好——喜欢看评论。看门户网站重大新闻的评论,看大V名博下面的粉丝评论,看社区和论坛各路写手的评论。看的多了,也慢慢地学会了沉下心来,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去审视和分辨。

网络世界从来都不缺乏热点,一则突发新闻,一次争议事件,一个敏感话题,都能强烈地吸引我们的眼球,大到“李嘉诚撤资”,小到“扶老人被诬”,都可以成为良好的导火线。

在评论里,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发声者,看他是如何罗列对自己观点有利的素材,并刻意忽略或掩盖不利的线索,来凸显某种态度和立场,同时辅以适当的情绪渲染气氛,来争取更多的人加入其思维模式。另一方面,也能看到许许多多的附和者,看他们如何作状思考,而后好似幡然醒悟,最终仍是走向发声者已经画好的路径,一如当年范伟寻寻觅觅、如获至宝般发现了赵本山的轮椅,并且毫不犹豫地坐了上去。

思想“绑架”与辩论有着相似的地方,但不同之处也非常明显,后者仿佛明枪,前者却似暗箭。但它又有别于简单意义上的洗脑,是因为“绑架”者需要具备更高级别的技术含量。所以,最令人无语的事情,莫过于围观的群众以为自己眼睛雪亮,实际上却是不明真相。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异常丰富,我们每日用于获取信息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思考和分析的时间。当然,这和很多人浮躁的心态也不无关系,读新闻时往往只看标题和摘要,刷微博多数除了转发就是@,朋友圈更是无脑点赞or屏蔽。因此,对于身边所接触事物做出的判断,大多只源于最直观的表象、最感性的认知,以及当时所处的特定情绪状态。

喜欢这样一句话: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然而,我想说的是,当你拥有了思考的能力与权利时,请不要轻易地放弃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