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与你有关不写就出局

头顶一张逃不开的人情关系网哟 |《中国文化要义》

2018-07-01  本文已影响46人  盧sir
图片自网络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以前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果然太片面,以为集体主义就是我们,个人主义就是他们。殊不知,西方社会也曾经历过集体主义,而且是在多次大幅度在二者之间摇摆。所以,西方人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集权主义”等等概念更加敏感,而且一直在各个主义间来回摆荡。

西方会产生这样思想的根源,在于宗教。

基督要求教徒信奉上帝,为上帝奉献,还要如兄弟般对待所有人,而不重视个体,此为第一重束缚;统治阶级又要借宗教的力量来加强统治,政教合一,此为第二重束缚。双重束缚之下,势必引起反抗。而反抗的结果就是滑向另一个极端:追求自我,追求个人价值,信奉个人主义。

另一方面,形成集团后,就有了内外之分。于是一集团总会与另一集团相争斗,而集团内部的矛盾也从未停止。所以西方人将你我分得很清。

而旧时的中国人,脑子里根本没有这些意识。

在周孔教化的熏陶下,中国人渐渐形成以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单位的,注重的是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不重规则,反而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理大过法理。

对某个人的评价,也是以他在自身关系网中的表现为准则。比如儿女的身份是相对父母而言,所以只要做到了孝顺,就能获得好的评价,而不论其他能力。

在完整的科举制出现前,政府选拔人才不就是“举孝廉”吗?后世的我们看来,孝廉和工作能力其实并不成因果关系,但当时的人居然就以此为标准来选拔人才。

而且,这样的影响残留至今。比如“道德败坏”这样的罪名在中国就更容易成立。

婚姻中的犯错者都会理所应当地遭到全社会的指责,因为他破坏了夫妻关系,没完成丈夫或妻子这一身份对他的要求。就算有的人思想上对出轨这种事早已不以为然,但也不会明目张胆站出来支持,毕竟有碍道德。

这样的情况在西方社会其实也很普遍,但他们却不会把这上升到道德的高度。他们或许会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丈夫或妻子,但也认为这是自己的事情,与旁人无关。(只是举个例子,不讨论对错。)

身处这样的人情社会中,其实也常常感到矛盾。

接受现代教育的我们,思想早已不完全同于传统,但又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内心想做自我,而周边环境却好像总在拉扯你的脚步。

我们每个人身上贴着的身份牌,都不仅仅一个“我”,还有“儿女”、“兄弟姐妹”、“父母”以及“某某人的亲戚”。每一个身份都对你提出一串要求,身边还有七大姑八大姨在监视,如果做不好,他们就会跳出来提醒你,纠正你,要你重新走上“正轨”。

举例的话,似乎有太多太多。国产家庭剧里也演过一堆这些问题了,可以参考。

说一个感触最深的吧,催婚。

虽然现在已经步入恋爱自由时代,不再有包办婚姻,但父母乃至整个家庭的身影无处不在。从对象的选择到婚后的生活,从来都不止是我们以为的两个人的事。父母家人对对象的影响,甚至可以达到“一票否决”的地步。

他们觉得不满意的可以否决,那要是连个否决对象都没有,他们又会着急,开始催促你,甚至“帮忙”。看吧,在这个问题上,家人们都觉得自己有责任,并且也有资格帮你解决婚姻大事。你的意见?不重要。有的家人或许会听听你想说啥,并且表示理解,然后还是我行我素,用行动向你催婚。

所以,你还是你,但又不仅仅是你的你,而是属于所有人的你。想把自己单独撇开?那只有当个孤僻的怪胎了,而且必须是一个心理强大的怪胎。

当然,这样的人情关系网也会提供好处。那些监视着你的人,同时也会愿意跟你共享资源,而且提供感情慰藉。他们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谁叫咱是亲戚呢?你好我好才能大家好嘛。

所以,如果想要享受这些资源,那就得把自己也挂在这张网上。不可能光是伸手索取而不付出,天底下可没有这样的好事。

这样一想,似乎也能想通了。无外乎就是价值交换嘛。如果嫌弃人情把自己束缚太过,可以,那就退一步,站到一旁。但同时也要承受精神上的攻击,以及失去这张资源网给自己提供的好处。

如此,你才有资格挺直腰板说:要做真正的自己。不然的话,就干脆闭嘴。

当然也不用那么绝对。可以试着找到个人需求与环境需求的之间的平衡点,或许会活得更轻松点。

至于这个平衡点是啥,就,还是先修炼强大的内心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