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是未睡醒的光读书笔记想法

【书评】|路遥&《人生》:浮华时代的“平面镜”

2017-02-12  本文已影响212人  程曦里

走在路上,原本是平坦开阔的柏油路,我却不由得开始幻想自己走在满目疮痍的黄土路上。初春时节,走在山里,忽然峰回路转,岸上立了一支粉红色的桃花,这时候眼泪就掉了下来。这是路遥先生对那片贫瘠的黄土地的深情。王安忆称路遥是黄土的儿子,其言之切,令人难以反驳。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路遥先生的作品。还记得当初看《平凡的世界》时的废寝忘食,恨不得把厚厚的书一天之内竟数看完。如今在看《人生》一书,仍旧是一旦拿起,就难再放下。

浮华时代的平面镜

它从无到有历时21天。在这期间,路遥就像浮华时代中的“苦行僧”一般,每日伏案18小时,最终写出此书。此书一出版立刻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高加林”“刘巧珍”等名字几乎妇孺皆知,并且该书也获得了“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不得不说,《人生》是一本伟大的著作,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品味。它如老屋后藏着的的桃花酿,越久远,越有韵味。

1.人物形象真实可触

路遥先生作品中的人物远胜于某些言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他的笔下,人物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笑有泪。他们没有如神祗般完美,也没有十恶不赦,他们都是平凡的小人物,是你也是我,更是万千吃苦耐劳的中国人民。《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剑眉星目,会写文章,也会摄影,却无奈生在贫苦的高家村,农业户口使他被牢牢地拴在这片土地,成了众人眼里文不能,武不就的无用人。他自身与他所在的环境格格不入,这是社会造成的矛盾。然而人物形象能否真正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人物形象能不能“站”起来的关键。我们在看这本书时,感觉高加林宛在眼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集万千矛盾于一身。

他自身的才能与环境也有矛盾冲突。他的爱情与事业同样也存在冲突,他如果选择巧珍,他可能就会一辈子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如果选择亚萍,在他面前又是另一番景象,杏花微雨,国家政治。他驾驭不了黄亚萍,也放不下刘巧珍,这种冲突一直贯穿文章始末。此外,他讨厌政治上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的现象,他由此丢掉了教师的职位。可他后来顺利进入城市,离开土地,又是别人巴结他叔父的结果。他自己内在性格也具有很大的矛盾,始终都在因为自己的出生感到自卑,异乎常人的自卑是他表现的过度自尊,无论是在荒凉野地的那声“白蒸馍―”,哭泣般的怪叫,还是挑粪时遇到同学母亲时的针锋相对,都无疑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的自卑与惶恐。

这些矛盾冲突在文章中很多人物身上都有表现。正是这些矛盾冲突的存在,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真实可触,如在眼前。无论是女主角刘巧珍,黄亚萍,还是农民德顺老汉,都给读者留下来深刻的印象,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迹可寻。这正说明了人物身上的矛盾对于人物塑造的重要作用。

2.故事情节发展自然,毫无生硬之感。

在该书中,无论是高明楼滥用职权,使一身傲气的高加林回到土地;还是由于他的叔父成了劳动局局长,他也,进入城市,成了一个通讯干事,在村人眼里文不成,武不就的他,摇身一变成为了城市的宠儿;抑或是由于他和黄亚萍走在一起,被亚萍抛弃的张克南,他的母亲因为报复和不甘举报了高加林,使他又不得不回到土地。以前,当他孑然一身回到农村时,还有巧珍给他温暖,给他无条件的爱恋。而今,他又是一人回去,与他精神契合的黄亚萍是不可能同他去过贫苦生活的,他们之间掺杂了太多世俗的东西。他又是一番孤独无依的模样。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在他身上,着实让人感觉生活的变化真如春夏秋冬,一寒一暑,差别甚远。全书从始至终,行文流畅,一切事件的发展都有因可循,没有丝毫生搬硬套之感。

3.主题丰富深刻,意味深长

路遥先生说过,人生的主题应该是交叉的,是从一个主线辐射开的,反映了时代生活的各个方面。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人生》这本书的主题大到国家政治,人生的反复无常,小到个人的爱情观都有反映。

浮躁时代的苦行僧――路遥

在政治上,户籍制度的产生,出现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在这种固态格式化身份制度下,中国社会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地理景观,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同时,这也是造成高加林一心想要离开土地,进入城市的根源所在。这也是造成高加林和刘巧珍爱情悲剧的重要因素。和巧珍在一起,意味着他永远都和黄土地,脱不开关系了,所以他忍痛放弃了她,选择成为生着翅膀的大雁,栖息在了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地上,与能给他提供更广阔天地的黄亚萍在一起。

就爱情观而言,高加林的三心二意和德顺老汉的坚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德顺老汉在高家村是一个受人敬重的农民,他一生未娶。年轻时,他给地主赶车,常停在无定河畔的歇脚店,认识了店主的女儿灵转,她比戏台上的旦角还要美。二人情投意合。然而事不如人愿,她让天津一个买卖人娶走了。她不依,她的父亲硬让人家领走了。她去的那个地方有个很美的名字,天边的渡口,它叫天津。从此无论沧海桑田,他们再未相见,他也再未娶。他说,她一辈子都揣我心里;他说,我再也没见我那心上人,我一辈子也就不再娶媳妇了……他的爱情,令人不禁唏嘘落泪。

在《人生》的最后一章,路遥特意标注,不是结局。我看罢书后不禁掩卷沉思,想要给文章想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我在想高加林最后会不会和巧玲在一起。他们都上过高中,又都生在这片土地,有相似的生活经历,而且巧玲是巧珍的妹妹,也是像花儿一样的女子。可后来细想,人生本就是未知,热烈而悲凉,充满冒险与挑战,哪能猜中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路遥,同为黄土文学派,他不像贾平凹和陈忠实一样,将原始生命力表现的那么明显。他的文章就像是《诗经》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深刻温暖。他也不免有他的局限性,由于他的出生于闭塞的大山,写的文章仍然拘泥于才子佳人,始乱终弃的旧模式,还有男权主义的优越感,他笔下的男人身旁从不缺乏追求者。有时他难以像鲁迅先生一样站在超乎时代和个人的高度上去思考问题。可这些并不会减少我对他的热爱,可遗憾我们的路遥先生在不惑之年离世。他还来不及老,就走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