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菜根谭(二十)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真正英雄。
【译文】细微的地方不疏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情,穷困潦倒时不荒废懈怠,如果能做到这些,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人物。
【理解】人的本性,往往在最困难的时候显示出来,有志向、有坚持的人,才能够在小的、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还能保持用心,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忘初心。“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故事】
1、小处不渗漏
《道德经》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也就是说,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之处一步一步做起来的。所以说,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从细节做起,把细节做好。
然而,普通人做事往往相反。有些人总是急功近利,做事急于求成,从而忽略了扎实的基础工作。这样做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对个人修德进业也毫无益处,结果不是被领导批评,就是被同事嘲笑,甚至被人看不起。如能做到“小处不渗漏”,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2.暗处不欺隐
古语说:“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即使在没人看得见、没人听得见的情况下,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按照社会上的道德要求行事。邪念一旦出现,就应把它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任由其发展只会越错越远,甚至不可收拾。
春秋时期著名的贤大夫蘧伯玉,道德品行优秀,深受世人敬仰。有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在宫中夜坐,先听到一阵车声由远而近,之后就渐渐消失了,没过多久又响起车声。卫灵公就问夫人说,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夫人回答,应该是蘧伯玉。卫灵公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夫人回答,君子是非常注意细节的,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那是车的主人始终如一坚持朝中礼制,让车夫扶着车辕慢行;蘧伯玉仁而有智,他不会因为现在是黑夜没人看见就忘记礼节,所以我觉得是他。卫灵公派人去查看,果然是蘧伯玉。在别人都能看到的时候言行有节,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依然能不移本色、不改操守,就难能可贵了。
“暗处不欺隐”,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一种无需提醒的深刻自觉,一种时时用道德和纪法约束自己的崇高境界。古往今来,许多先贤都将其看作是慎独的一种表达。“四知太守”杨震、“黄金难换腐儒心”的李汰等人,在暮夜无人知晓的情况下,面对金钱的诱惑不是笑纳,而是断然拒绝。清代官员叶存仁,从政30余年,甘于淡泊,从不苟取,离任之际,僚属们临别馈赠礼品,为避人耳目特地夜里送来。叶存仁见状将馈赠礼品原封退回,并赋诗一首相赠:“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这些人在内心深处,已经把“不畏人知畏己知”化为了自己的自觉坚守,因而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也能够慎重行事、不自我欺瞒,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依然能保持清醒、不随口妄言,人前人后表里如一。
3.末路不怠荒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曾写下诗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西楚霸王项羽倘若能在穷途末路之时卷土重来,前途也是未可限量。
人在绝境之时,往往能发挥出最大潜能。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为了磨砺自己,他每天睡觉只躺在柴草上,吃饭、睡前都要尝一尝苦胆,警醒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的准备,勾践终于打败了吴国,而吴王最终羞愧自杀。可见,人在绝境时若能做到“末路不怠荒”,人生终将走向辉煌。
本文收录于《菜根谭》学习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