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脑科学

为什么“动物没有思想”这句话成立——心理学给我们的认知建议

2020-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单华伟

心理学只能研究量化的要素

直觉上讲,“动物没有思想”这句话好像是不对,很多野生动物有觅食和交配行为,甚至能形成某种形态的组织和社会,人工饲养的狗被称为『人类最好的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养,它们往往能表现出良好的忠诚品质。

并且,有的人甚至会说,其实人不也是『动物』吗?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把动物这个概念限定在『除人以外的动物』(其实“动物没有思想”这句话的当中的动物,指的就是这个概念,不必在这一点上钻牛角尖)。

那为什么从心理学,也就是科学的角度,我们都不会说“动物具有思想”这样的话呢?

因为心理学作为科学,必须要遵从基本的『操作主义』的方法论:把所有研究的东西都量化,也就是变成可操作的一个实验变量;然后,通过对照有这个变量和没有这个变量的不同实验组,来确定这个东西是不是有效。

比如我们都知道咖啡能够帮助我们提神,但是它到底是不是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表现,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呢?

如果一个心理学家来研究这个问题,首先,他会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个『还原』,剥除其中的『表达』的成分,真正去理解一句话当中想要传递的『信息』

比如,当一个人说咖啡让我们『变得聪明』,可能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那就是他把咖啡当做像是游戏里的加成道具一样,吃下去就能提升体力,提升魔抗,或者攻击力和智力;他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饮用咖啡能否增强人的智力表现』这样一个信息。

了解到别人传达的信息,那我们就能开始设计实验了,现在,就是心理学的量化工具登场的时候,『智力表现』这个东西不过是一个概念,我们需要把它具体到一个具体的,能够考验人的智力的测试当中。

但是,这个测试可不能随便找,因为我们在这里研究的东西,是尽可能纯粹的『智力』表现,做测验题,或者对一个东西发表看法,做投资决策,这当中经验和知识占的作用是很大的,所以,这些都不是好的测试。

那心理学家们一般会用什么东西做测试呢?要排除知识和经验的影响,那我们就想一想,我们的社会当中,哪一类人是没有什么知识和经验,但是我们也在尝试提升他们的智力的?

没错,就是小孩子嘛。所以,一般涉及智力和认知表现这样的研究,心理学都会用一些尽可能简单,但是仍然需要一定的智能才能完成的测试,比如走迷宫,或者发现实验箱中某个按键和某个事件的联系。

那我们就选择走迷宫吧,所以现在,我们的问题已经从『喝咖啡能不能让人变聪明』变成了『饮用咖啡能不能让人更快的走出迷宫』,这个问题自然就能很好的研究了。

而为了避免参加实验的样本,也就是人的智力差距影响测验结果(有的人智力水平很高,能更快完成任务,没办法研究是不是咖啡起了作用),而且这些测验往往也比较简单,所以很多心理学实验室会用专门饲养的小白鼠做实验,节省挑选被试的成本,而且更可控。

那现在,给一组小白鼠注射合适的咖啡因,另一组不注射,放到相同的迷宫中测试,然后多次重复验证,自然就能得出结果了。

这,就是『操作主义』的内涵所在,现在,我们反过头来看『思想』这个东西,它真的能够被研究吗?

也许有的读者受到我们讲解的这个实验的启发,觉得其实我们也可以把思想这个东西量化,而且小白鼠能够走出迷宫,不也就也能说明动物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思想的吗?

很抱歉,这行不通,我们所讲的『思想』,标志性的特点,就是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所谓『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指的就是我们只有从语言当中,才能来研究思想;即使动物有某种所谓的“语言”(实际上不过是一些简单的符号和声音信息),由于我们目前没有办法进行解码,也研究不了。

那什么直接观测行为可以吗?有思想,肯定就有行动啊,通过观察行动,我们就能研究思想了嘛。

再次抱歉,这也行不通,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我们看到一片垃圾从这里飞到那里,光是分析现象,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这是一片有思想的垃圾?

当然了,因为有一定的物理知识,我们可以说垃圾是被风吹动的,它没有思想;但是当我们观测动物的行为的时候,却没有这样的知识,我们怎么能够保证动物的某个行为其实不过也就是这样的“被风吹了一下”?

思想没有办法被研究,除了不能够操作,不能做量化,不能被观察,还因为它是一种很个人的体验——这就像我们能够用甜度来衡量一块蛋糕甜不甜,但是却没有办法拿一个指标来衡量一块蛋糕好不好吃,什么程度的思维活动能被称为思想,没法研究(所以,心理学也没办法研究人的思想,能研究的只是智力、语言和认知等等)。

因为观察不到,没法观察,心理学只会对这个问题给予否定,即『无法确定动物有没有思想』,而『动物没有思想』,不过是一种简单化的误解罢了。

一个好的方法论一定是『受限』的

一次,和一位朋友在交谈,我提到了『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生理现象』这句话,她立马就表示了不同意,我相信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听到这句话都会觉得不对劲,这种不可一世的傲慢,哪里是科学应该有的态度?

但这不过是心理学对自己的方法论的一种阐释,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在心理学视角下,我们用各种生理指标对心理变化进行刻画,以此开展实验研究。

比如,用血压,心率和激素水平,加以对患者询问,医师能够很好的判定一个人是不是处在焦虑状态;对有坠入爱河的体验的人的激素进行检测,看看是哪些激素引起了这样的快乐的体验……

正是有了生理指标这个工具,心理学才真正能够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同行之间才能够交流,实验才能被反复重复,验证。

在心理学刚诞生那会儿,根本没有这样的工具。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作为科学的心理学正式诞生,但冯特的研究方法却并不是很“科学”,因为他主要通过询问被试,通过内省的方式来研究心理(被称为『构造主义』),比如问参与实验的人观看日落的什么感觉,悲伤是什么感觉……很明显,这种研究的主观性是很强的,所以这个方法派很短命。

没错,心理学用生理指标刻画心理,确实难以描绘我们绚烂的心理世界;但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除了这个方法,我们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虽然它是『受限』的,也正因为它是『受限』,我们才能够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做研究。

这才是科学的本来面目,很多人以为科应该解释一切的;但实际上,它不过是遵守一个严格的方法论,以此提供一种可靠的研究体系

这种方法论,是一种极其微妙的东西,稍有不注意,就会跑偏。

举个例子,如果统计结果表明,在智力测验中,智力测验的分数大概有50%可以归因于遗传因素,很多人也许就会得出结论:一个人的智力,大概有50%是取决于遗传的,所以你爸妈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你的智力水平,你还不信?心理学家做了实验的啊,有统计结果的!

不过,这个统计结果并不能说明这样一个观点,因为它是基于大量的样本得出的一个平均值,并且统计的都是过去的案例,它只能用来说明:『人和人之间的智力会存在差异,其实是有遗传因素的影响』这样一个事实,仅此而已。

在这里,我们统计出来的东西不是『概率』,而是对整体状况的一个数据概括,是不能用来做预测的。

我们能够看到,心理学对自己的方法论能够处理什么,不能说明什么,是非常谨慎的,这看起来好像同我们之前提到的『无法确定动物有没有思想』和『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生理现象』这样的傲慢不太一致,但实际上,这不过是心理学严格贯彻自己的方法论,并且明确自己的方法论的边界的表现。

看到这里,我们也许会生出一个疑惑,既然科学能够研究的东西那么少,总是畏手畏脚,那我们为什么还这么推崇呢。

其实这种严谨,才是科学精神的真正所在,笔者在多篇文章中提到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不靠谱,就是因为他的研究根本不遵从这样的方法论:精神分析理论包含很多的假设,但是从来不做对照实验,都是基于个案的研究与毫无节制的所谓“解读”,并且也从来不反复验证结论是否可重复。

如何做到客观

每当发生持续的自然灾害,网络上便会盛传一种言论:『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如果一个小朋友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轻轻拍拍他的脑袋鼓励一番,因为这孩子有基本的道德观,懂得恩怨相报,知道不应该压榨任何一个人甚至是环境。

但我相信,任何一个追求智慧人,是不会满足于这样的道德统治一切,看任何东西都从人类中心的视角去解读的思想。

表面上看,『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是对自然,对人类未知领域的敬畏,是在训斥人类的狂妄,但实际上这种理解本身,才是最大的狂妄,因为它认为大自然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我们知道,因为无法进行观察和研究,我们是不能这样说的。

确实,不可否定的是,大自然有一个保持平衡的机制,但是之所以会发生天灾,不是『为了』维持平衡,也不是『为了』惩罚人类,大自然没有我们在严格意义上讲的『目的,最终达到的平衡,不过就是这个系统的状态调节而已——不拿我们人类的道德式的思考方式去理解自然,这,才是真正的尊重自然。

并且,思维警觉的人,往往会注意到『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这种思维的危险之处,用这样的方式理解自然,好像为那些我们无能为力的,发生了的坏事找到了原因,但如果事情反过来,发生了好事,比如全球农业大丰收呢?那你也必须的解释说,这也是自然的意志,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奖赏』吧?

在这样的视角下,人变得无足轻重,所谓的大自然成为了神明,一下退回到原始社会的认知,这是好事吗?

我们能够看到,不管是这种错误的理解自然的方式,还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都是一种自大,用一个笼统的理论理解整个自然界或者是人类的心理。

但是科学的认知方式,正是对这种思维的克服,它通过我们所讲到的各种工具严格限制自己的方法论,尝试从一个个具体的角度去理解一个现象。

所以,如果你想要发展出更客观的一套认知体系,不妨学一学科学认识世界的方式:找到一个好的理解方式,然后将它贯彻到底;但是,对那些无法解释的东西,就不要尝试去套用,明白自己的边界——这就是好的认知应该有的样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