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跑马拉松(二)

2019-02-21  本文已影响0人  黄土高坡_b01e

    我误入跑马大坑,更多地说也是随大流。有个国际通行的标准是当一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时,就由温饱型迈入了享受型消费形态。中国现在人均GDP是9000多美元,大家也看到了自己身边人的变化,不是忙着在健身房挥汗如雨打造腹肌人鱼线马甲线、就是去户外爬山滑雪攀岩游泳,反正不在体力上折磨一下自己,仿佛就不能彰显其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形象。按照马斯诺关于人的5种需求理论,这些厮已经迈入了自我价值实现的高级阶段。中国的马拉松市场也是在这个阶段起飞,但凡你能叫得上名字的城市,不是在举办马拉松,就是在筹办马拉松的路上,很多县、区也是跃跃欲试。

    马拉松的市场蛋糕非常大。举办一场马拉松,首先可以有不菲的直接经济收入。两三万人的报名费是小头,大头是各类赞助商冠名商,这些还只是举办方的直接收入;举办城市的间接收入更多,外地跑友来会带动宾馆、餐饮、旅游、购物、交通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其次有利于对城市美好形象的宣传。现在各地都在打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尤其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不遗余力地进行包装推广。借助举办马拉松的平台,可以更具体充分地展示城市的市容市貌。一般举办城市对马拉松路线的选择都是煞费苦心,一定要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知名景点串起来,你跑过一个城市的马拉松,也就同时饱览了其风景名胜古迹。

    同时举办马拉松也是检验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承载力。对北上广深这些超级城市来说,举办马拉松可能最头痛的是封路引起的局部交通压力。对小的县市来说,考验是全方位的。封闭四五十公里的道路相当于把整个城区内的道路全部封闭了,会引起市民出行极大的不方便。更难的是住宿,两三万人集中涌入,会挤爆县城几乎所有的宾馆,黑心商家趁火打劫抬价引起跑者怨声载道,对城市形象其实是负面影响。

    举办马拉松还会检验城市的应急保障能力。马拉松毕竟是极限运动,难免会有紧急情况发生,组织方一方面要服务保障好所有的跑者,在个别跑者发生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时得第一时间进行救助,同时还得组织疏散好围观群众避免发生踩踏。组织方得动员组织交警、交通、应急、医疗、媒体、市政、志愿者等方方面面的部门协同工作,才能完成马拉松组织工作。

    当然,很多城市已经成了跑者心目中的跑马圣地,比如全世界知名的波士顿、伦敦、柏林、芝加哥、纽约、东京马拉松,号称六大马拉松,是一众大神必须打卡的赛事,只有集齐,才能处在跑者鄙视链的顶端。

    国内的北上广马拉松也是国际田联的金牌赛事,常常开放报名半天时间就会被挤爆,得抽签才能参赛。而且中签的几率逐年走低,普遍在20%以下。如果抽不中,又非常想参加,就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要么花一两千元购买慈善名额,要么买装备拿赞助商的名额。如果上面的渠道都走不通,就只能转而去报名参加那些小城市的马拉松了。

    国内很多城市由于马拉松沿途的围观市民非常热心,经常送各类美食给跑者吃,也成了赛事名片。比如跑者戏称西安是肉夹馍马拉松、成都是火锅马拉松、哈尔滨是红肠马拉松、桂林是米粉马拉松、兰州是拉面马拉松等等,反正你跑的全程,不断有围观群众给你手里塞各种吃的喝的,你跑步本来想减肥,不曾想跑成了一个大胖子。

d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