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的《月夜忆舍弟》(杜甫)

2018-09-12  本文已影响0人  诗书优游的百合
露从今夜白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本期分享

伴随着一个新学期的到来,我们也迎来了白露这个富有诗意的节气。本期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


找入声字和标平仄模板

找入声字和标平仄模板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绿点表示的,这个小绿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下面画一个空心的圈儿,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下面画一个实心的圈儿,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另外,你猜猜,图中的三角形符号表示什么?


朗诵、诵和吟的音频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仄起式五律《月夜忆舍弟》


赏析文本

白露

      在不知不觉中,夏天的暑热已经消退,很多人身上的短袖短裤如今都变成了长裤长袖。伴随着一个新学期的到来,我们也迎来了白露这个富有诗意的节气。

      那么说起白露,很多人的脑海里可能马上就会浮现出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画面。这首《诗经》里以唯美著称的篇章,千百年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啊!进入白露节气后,天气少了夏的焦躁,多了几分秋的温馨与静谧,可以算是一年中最可人的时节之一。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要说白露的诗意,从其名字上便可略知一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时节,天气逐渐转凉,阴气逐渐加重,虽然白昼阳光尚热,但太阳一下山,气温便很快下降,到了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现出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到了“白露”的美名。这时,昼夜温差可达十多度,是全年温差最大的节气。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人能够感觉到寒意,动物也一样能感觉到。所以白露三候就是:“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一候鸿雁来。“鸿大雁小,自北而来南也,不谓南乡,非其居耳”,意思就是说鸿雁要飞到南方去了。那为什么会用“来”这个字呢?这是因为古人认为鸿雁是一种北方的鸟,但因为冬天寒冷,所以要飞到南方。对于南方,就好像鸿雁又来了一样。所以称“鸿雁来”。二候玄鸟归。“玄鸟”指的是燕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玄鸟,此时自北而往南迁也,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就是说燕子本是南方的鸟,现在它从北方飞到南方就是飞回家去了。三候群鸟养羞。“羞”呢,就是“害羞”的“羞”,但它在这里是“珍馐美味”的“馐”的本字,意思是精美的食物。养羞指的就是储藏食物。因为到了秋天,鸟儿们感觉到了寒意,就要为过冬准备食物了。”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当然,更能体现白露诗意的是那些耳熟能详的描写白露的诗句。除了那咏叹伊人在水一方的《蒹葭》之外,恐怕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李白的《相和歌辞·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还有杜甫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天,我就要为大家分享杜甫的这首《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之前给大家分享的诗都是七绝,一句七个字,一共有四句。而且你可能还注意到我每次都会给大家分享找入声字和表平仄的模版,因为七绝是近体诗的一种,是讲究格律的。而要了解格律,就需要先了解什么是平仄,什么是入声字。之所以一直跟大家分享七绝,是因为希望大家在体会诗词语言、内容、意境的美之外也能够直观地体会各种诗词体裁的不同特点。这一次我要分享的《月夜忆舍弟》属于“五律”这个体裁。“律”就是“律诗”,那么什么是“律诗”呢?律诗就是需要严格地遵守写诗的纪律的诗,这个写诗的纪律就是格律。所以律诗从创作上来说是最难的一种体裁。而杜甫的律诗,是所有人公认写得最好的。实际上,律诗这种诗体正是在杜甫的手中才开始成熟起来的。律诗,一首诗有八句,如果每句有五个字就叫“五律”,如果每句七个字就叫“七律”。这首《月夜忆舍弟》就是一首五律。

      杜甫,字子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有很多的称呼,像“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杜草堂”、“老杜”,当然,还有大家最熟悉的“诗圣”。那么他的这些称呼是怎么来的呢?他为什么会有这些称呼呢?

杜甫

      我们先来看“杜少陵”这个称呼。杜甫曾经居住在长安 城东南的杜陵,杜陵是汉宣帝的陵墓。杜陵旁边有一个小陵称少陵,是汉宣帝的许皇后的陵墓。因为,杜陵是杜家先祖的发迹地,所以杜甫常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后人就称呼杜甫为杜少陵。

      接下来,我们看看“杜拾遗”和“杜工部”。杜甫还有些这两个称呼都是因为他曾经做过的官职而得名的。这也是唐朝诗人常见的称呼法。杜甫做“拾遗”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即位不久。拾遗是唐代的一个谏官,我在为大家分享《直中书省》时曾经提到过。他在做这个官职的时候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春宿左省》,诗中说:“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因为给皇帝上封事就是拾遗的职责。著名诗人岑参在这时还写过赠给他的诗,诗名就叫《寄左省杜拾遗》。后来,杜甫流落至四川,在好朋友严武的帮助下当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又被称为杜工部。著名的杜甫草堂就是在这个时候在严武的资助下建的,所以他又被称为“杜草堂”。如果大家现在去成都,基本上都会去参观著名的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

      再来看看“老杜”。他为什么会叫老杜呢?因为杜甫在人们的心中一般是一个老人的形象,跟李白非常不一样。不管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都给人一种饱经忧患,悲天悯人的老者的感觉。而李白在大家心目中总是一个意气风发,正当壮年的形象。不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人感觉杜甫比李白要大很多。但是,实际上杜甫比李白要小十一岁。而且,杜甫也是有过年少轻狂的岁月的。他小的时候曾经:“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青年时,也曾有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

      不过,是大家最熟悉的应该还是“诗圣”这个称呼吧。我们常说孔子是“圣人“,而杜甫之所以被称作“诗圣”是因为首先,杜甫写诗的风格与境界正如孔子的思想。

      杜甫一生都是穷困潦倒,四处漂泊,亲身经历过许许多多人间的悲惨,目睹了一件件残忍的故事。在他的笔下,出现了一篇又一篇描写人民困苦生活的作品。像《三吏三别》、《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等,都是人民战乱中的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杜甫写的诗也被称为“诗史”,就像是一部用诗歌写成的诗书。当然,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他想着的,却仍然是其他人的痛苦。比如说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的屋子已经:“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以至于:“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但他想的却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唯有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唯有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这样的境界,和圣人的境界,是何其相似啊!正像苏轼说的:“古今诗人众多,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古今诗人有无数个,之所以杜甫最为大家所推崇,是因为尽管他自己饥寒交迫,终生不为君王所用,但他没一顿饭都从未忘记忠君。以前我给大家分享《春日》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宋朝的“程朱理学”,“程朱”就是把孔子思想发扬光大的伟大的思想家。这也是为什么杜甫的诗在宋朝受到广泛重视的原因之一。

      杜甫能够成为诗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是整个中国诗歌发展、流变的过程之中最重要的诗人。站在杜甫的时代往前看,杜甫汇集了以前一切诗人的精华,他成了超越以前的一切诗人的最高峰;站在杜甫的时代往后看,杜甫以后的诗人极少不受杜甫影响,不把杜甫当成导师的,所以杜甫也是启导后代一切诗人的最高峰。可以肯定的说,他的这种地位是无人能及的。在诗歌形式上,李白比较喜欢古体,比较排斥律体,律体那种严谨的格律对他的奔放潇洒的个性是比较不适宜的。杜甫就不一样是这样,他在古、律两方面都达到了最高水平,尤其在律体上所下的功夫,使他成为这种体裁的宗师。在内容上,杜甫也广泛的学习前辈,并且将前辈的一些题材和手法结合起来,从而表现出全新的面貎。总的说,杜甫在诗歌艺术上,把前人已有相当成绩的古体发挥到极致,把前人刚刚试验完成的律体大力加以开拓;在诗歌内容上,把前人的题材和表现技巧加以灵活运用,从而推陈出新,呈现出新的面目,是真正的集大成者。被称为“诗圣”真是实至名归!

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

      说完了作者,我们来看这首诗本身吧。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就写下了这首诗。所以,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月夜忆舍弟》,“舍弟”是谦辞,就是指自己的弟弟。

      我们先来看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鼓”指的是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断人行” 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宵禁是古代实行的一种制度,就是说到了晚上人们都不能出门。边秋指的是秋天边远的地方,此处指的是秦州。“一雁”指的是一只大雁。这联是说:“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大雁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非常常见的意象。大雁是候鸟,每到黄叶纷飞的季节,仰视万里霜天,常常可以看到一群群南飞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时“一”字排开,时交叉成“人”,古人常称之为雁阵、雁字、雁序等。因此自然成为多愁善感的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他们赋予了大雁许多不同的情感,比如,季节的更替、时间的流逝、逆旅游子的思乡、凭栏思妇的悲愁等等。不过,杜甫在这里写到大雁并不只是为了表示季节更替的这种感情,还因为古人用雁行来指兄弟。这里的一只孤雁,不就像杜甫与自己的兄弟分离吗?

边秋一雁声

      接下来我们来看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联是说:今天是白露节,天气转凉了,我更思念家人,虽然这里也有明月相伴,但还是家乡的月亮更明亮啊!“露”是水的一种“变形”,指的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在诗中,露水和月亮经常被相提并论,因为露水“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晴朗无风的夜晚,除了月头月尾那两天,总是有一轮明月当空。比如说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月”更是常常出现在思念亲人的诗中。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诗人们总是见月思乡。像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等。月亮成为开启乡愁的钥匙,经过绵延千年的积淀,而成为一种民族认同。身在异乡为异客,唯有明月知我心。设想一下,如果你客居他乡,晚上望着一轮明月,浮现在你心中的是否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

      下面我们来看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皆”指的是都。“有弟皆分散”就是说:我虽然有兄弟但他们都离散各在一方。“无家”说的是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无家可归。“无家问死生”就是说“兄弟们都无家可归,我也没有地方能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最后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寄书”指的就是互相寄给对方的书信,这是古代天各一方的亲人们互相联络的唯一方式。可是现在要给兄弟们寄信,却不知道该寄到哪里。“况乃”是说何况是,“未休兵”是因为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更何况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行人路断,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生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这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的感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看似无理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怀念。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断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饱含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充分地体现了杜甫律诗创作艺术的圆熟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我们下期再见!

杜甫写诗图

《月夜忆舍弟》参考反馈题目: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参考反馈题目

1.你觉得“白露”是个富有诗意的节气吗?你觉得二十四节气个节气比较诗意?

2.你了解候鸟迁徙的习性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鸿雁这种候鸟吗?

3.你知道古诗都有哪些体裁吗?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

4.关于杜甫,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呢?你最喜欢他的哪首诗?

5.你曾经有过“月是故乡明”或者和“月是故乡明”类似的感受吗?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诗歌中雁的典型意象分析

古诗词中雁意象拾零

古诗词中的霜、露、雾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