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城市?落后的城市?
最近刚读完蔡崇达的一本书,书名叫做《皮囊》。关于在书里他对城市和乡村的认识,我获益匪浅,感触颇多。
作家蔡崇达在书中提到,爸爸想要卖掉在小镇破旧的小石屋,搬到大城市厦门去住。随后他跟着到大城市去看看。他很不适应城市难闻的气味和吵杂喧闹的各种声音。在幼小的心里,他喜欢住在小镇上,不爱大城市。还有他也提到,他的一位同事问他“为什么中国许多著名的作家的出身都是来自于小镇?”他思考了一下,接着回答“因为乡村比城市更加深厚。从小镇到城市,正是有乡村的深厚气息,才会慢慢适应城市生活的节奏。”
我觉得这话有哲理。乡村的厚实,在于能更加包纳和接受了比城市更加多的东西。
我是来自乡村的,土生土长,因此对乡村会有特殊的情感。我家后面是一片茂盛的森林,前面是一连片广阔的农田。每天我被“叽叽喳喳”虫鸣鸟叫声叫醒,或者是被农忙季节“轰隆隆”打谷机的声音惊醒。在自然的二重奏或者独奏的美妙演奏声中醒来,感觉好极了,这是我在亲近大自然。可是,在学校,这种感觉消失了。每天各种扰乱的声响吵醒,令人厌恶。有时候是工地施工的声音,有时候是学校的打铃声,有时候是车辆的鸣笛声……
相比起生活在城市,我更加喜欢乡村的生活,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出生和成长在乡村。
从小,我向往城市生活,简单的理由就是城市比乡村有钱,能够买很多东西。现在想起来,这种想法也是好笑。因为我在外求学,暂时住在城市,对城市慢慢的接触中,我对城市产生了厌烦。有好几次,自己想要学点东西,又觉得没有素材可以用。总是在校园之内,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刻骨铭心的几件事。我就准备到学校外面去走一走,转一转。于是骑着车,到处走,失望一点点占据我的内心,除了高楼大厦,还有宽阔的柏油大马路,就是来来往往的人和车。没有自然的勃勃生机,没有活力,没有趣味可言。
还有一次,我印象深刻的,发生在不久前。一次和同班同学去市区唱KTV一通宵,直到次日的凌晨四点中左右。回来的路上,步行经过一条小溪。我远远看到,欣喜地跑过去,看个究竟。我印象中,小溪有清澈的水,欢乐的鱼儿在那里自由的游来游去,多美多惬意的画面。结果我看到的是黑黑的溪水,还散发着难闻的味道。旁边的同学就告诉我,我们这个城市根本没有你描述的如此美丽的小溪。工厂把废弃物直接排放到河里,造成现在我们眼前看到的“黑河”。
我更加憧憬乡村生活。回忆中,乡村是自由、丰富多彩和有趣。还有浓厚的乡土人情味。最近我正在阅读一本叫《乡土中国》的书。书中说乡村更重视团体和家族意识,整个村或者部落就像一个大家庭,彼此都没有秘密。而城市不一样,城市每个人是独立生活,即使有社区组织,每个人也就是相互间的陌生人。确实是这样。我们都听说过,住在城市里,即使是邻居,过了许多年,可能都相互不照面,不相识,从来不打交道,跟不用说有什么友好往来。在乡村就不一样,同一个村的大部分人相互都认识,而且有往来。我每次回家。邻居家和村里的伯伯和婆婆(方言的称呼)见到我,都会和我打招呼。“荣古(长辈对我的称呼),放假了?”,“在哪读书啊,荣古?”,“荣古,怎么还没吃胖,还是这么瘦!”……虽然每次一回家,他们都问我同样的问题。但是,在我心里,我一直认为他们把我当作亲人,才如此关心我。
像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提到童年疯玩的乐趣。在乡村你可以到河里,脱掉衣服,在水中自由嘻戏,累了到岸边的石头缝里摸鱼,就是捉鱼。不过是小鱼,很难摸到大鱼。大鱼比小鱼机灵,不容易被我们逮住。小时候我们都这么想。女生的话,如果你对摸鱼不感兴趣,你可以在沙子中拣漂亮的小石头。这些小石子晶莹剔透,放在太阳光下闪闪发亮。总之乡村的生活多姿多彩。
文明城市下是喧嚣浮躁,落后的城市下是宁静优美。所以说,乡村比城市更加深沉,更有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