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经济
我曾在一篇文章看到一句话:文学不一定能养家,但一定能养心。我觉得这句话道出了我们千万个文学爱好者的心声。
我想在简书众多的写作爱好者,几乎百分之九十都是把它当作业余爱好,当作一种兴趣来写,身后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有一份稳定的经济收入做后盾,来支撑这个爱好,对文字怀有一种深深的情怀。假如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靠文养家糊口等米下锅 ,那种情形是很艰难的,写着写着就会卡到瓶颈上,因为写到一定程度上会才思枯竭的。
现在简书上有好多老师办的写作培训班,培训多少天就能变成写文大咖,成为成功的写作者快速变现,大肆渲染写作成功学。这些现象就是说明写文变现难与慢,因为写作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他们只好另取路径,抓住写作者急于成功快速变现的心理,赚取写作者的钱。
当然也有成功者,凡事都是不是绝对的。有些人天生写文就有天赋,接受新知识快,模仿能力强,文字具有一定的耐读性 和特性,行云流水,走古穿今,古装现代穿越样样拿手,文学的确能养活他。再遇上导演相中他的作品搬上荧幕,那的确是成功者。文学与经济挂上了勾。
全职在家写作的很少,因为文字变现太不容易,特别现在自媒体文化特别繁荣昌盛时期,人人都可以拿着手机写作,竞争如此激烈,加速了文字的贬值。就是那些著名作家也是在那种有编制文化单位里,有国家来发工资安心在家写作的。
有了稳定的经济基础,才能全心投入到写作中,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爱好,一方面可以调节工作的压力,舒缓心情,因为文字具有治愈性。这样有时候文学反而成全了你,走上文学的成功之路。实现文学与经济圆满的关系。
著名作家海岩,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怀揣文学梦,十六岁当兵二十一岁复原,在北京公安局上班。他以在公安局累计的工作经验与素材,1985年写了第一篇小说《便衣警察》,并作为编剧改编成电视剧一举成功,开启了他文学创作的生涯。后来又创作《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玉观音》和《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等等作品并改编成电视剧。他一直都是边工作边写作,成为中国收入最高的作家。
毕竟像海岩这样成功的作家是少数。我们大部分人写文都是安抚浮躁的心,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为灵魂寻找一个安放之地。
文学不一定能养家,但一定能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