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育儿宝典每天写1000字

现在孩子的责任感为何弱化了?

2018-12-26  本文已影响14人  林何凤

两百年前,在英国威尔士乡村的一个贫寒的家庭里,八岁的玛利·琼斯想要一本《圣经》。但是贫寒的家庭条件不可能满足她的愿望。做纺织工人的父母没有抱怨孩子想要的太多,更没有打击她说圣经跟学习成绩无关,而是让她自己想办法实现愿望,独立去面对。她开始养鸡、养蜜蜂,后来又为别人拾柴火、缝补衣服,付出了六年的努力。

她终于买到了一本自己的《圣经》。这是那个年代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玛利·琼斯养成了独立和承担责任的能力,使她能很健康地成长起来。最后她的故事震动了英国和世界,感动了更多的人,促进了了世界联合圣经公会的成立,这个威尔士小女孩改变了世界。玛利·琼斯从生活的艰辛中学习承担责任,从匮乏中学习自立和进取的故事也能够激励今天中国的孩子们。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通过对猴子的实验证明,幼年时期的一些轻度磨难不一定会对小动物造成伤害,反而会对其今后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科学家将大约30只小猴和母猴分组,让它们分别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其中一组的母猴不得不费力地觅食,另外一组则“衣食无忧”、生活安逸。最终,两组猴子都没有挨饿,但生活安逸的母猴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8年后,将长大了的小猴子都置于压力环境下,研究人员发现,在压力(如资源匮乏等)条件下长大的猴子对压力的适应力明显要强,而安逸成长的小猴子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压力,出现的生理心理问题也多于对照组。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如何让孩子养成在未来的潮流中游泳而不至沉没的能力,这是我们这一代做父亲的责任。”今天的父母应该多给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给他们一个自由飞翔的天空。总是担心雏鹰的翅膀太稚嫩而不让它们学习飞翔,那么雏鹰就永远也学不会飞翔。

居里夫人就是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注重培养她们的自我服务能力,运用成功的教育,使大女儿获得了诺贝尔奖,小女儿成了杰出的专家。相反,有一位母亲曾因惧怕独生子到外面受人欺负,从2岁起不让他与外界接触,更不许他做任何事情,结果,孩子长到16岁时,连跑步都不会,智力也不及6、7岁幼儿。

而现在很多父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只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可以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这样的案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甚至出现杀父杀母的恶性案件,谴责杀人的少年犯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一下家庭教育的模式缺乏了做人教育呀!

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可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不可能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未来社会的竞争,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则是独立意志、心理状态、做人能力的比拼。

在原西德,注重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从不包办代替。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因此不少家庭要孩子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欧美等国的少年儿童,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

西方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一岁左右就开始让孩子自己吃饭,再大一些了,就要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

很多西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在一些儿童电影里,我们都看到过类似的场景。

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才能培养其独立自主的能力。

父母要舍得让孩子通过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磨炼他们的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进孩子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造就一个有出息的孩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